当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与企业工程师围坐讨论技术方案时;当青岛汉缆股份有限公司的海水腐蚀难题,被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青岛基地的固体润滑技术一举破解时——崂山区正在书写校地融合的“新答卷”。
近年来,崂山区以制度创新打破壁垒,以平台搭建畅通渠道,以产业协同激活动能,构建起“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融合生态,让高校“最强大脑”与企业“实战擂台”精准对接,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制度破局:特派员制度架起"直通桥梁"
“白龙”浮标,是国内首套6000米级深海气候观测锚系浮标系统,作为“白龙”二代浮标项目的负责人,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宁春林教授带领团队克服关键技术壁垒,其监测成果对提高气候预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成果转化”这一问题上,宁教授犯了难。
“我没有想到崂山区委组织部能专门派‘校地融合特派员’到我们研究所来进行对接,对政策进行解读,介绍一些企业和我们对接,通过他们的介入可以让我们项目的落地工作事半功倍。”
校地协同的痛点,往往在于信息不对称的“隔层”与资源难流动的“壁垒”。2024年,崂山区创新推出“校地融合特派员制度”,选派4名四级调研员以“全职+挂职”模式扎根高校院所一线,成为打通校地脉络的“神经元”。
目前,崂山区校地融合特派员牵头组织校地融合“送政策、送服务、搭平台”系列活动10场,参与对接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3个,协调解决落地崂山企业项目服务事项10余个,覆盖高校院所高层次人才300余名。
这种制度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构建了“特派员一线对接—区校地融合办统筹—职能部门响应”的三方联动机制。比如为青岛科技大学匹配“电气绝缘材料与电缆技术”微专业需求,为中国海洋大学对接海洋生物医药成果转化渠道,让服务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
平台筑基:从“面对面”到“零距离”的协同网络
今年2月,崂山区走进青岛科技大学,为窦教授、郝教授项目组建服务专班,推动商业计划书编制与融资导入;4月,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王教授团队带着固体润滑技术走进青岛汉缆,破解海水腐蚀与材料电击穿难题;5月,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教授团队与青岛本色金属合作,攻克金属器件表面喷漆高温保护技术……这些案例中,政府当好“红娘”,让技术、资本、市场精准对接,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2025年上半年,崂山区校地融合办带领团队走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20余家单位开展座谈;组织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青岛基地与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面对面"交流;召开8家驻区科研院所恳谈会、青年人才联合引育洽谈会等30余场活动。
这些活动打破了“高校围墙”与“企业边界”,让科研人员与企业家坐在同一张桌子前讨论问题。
截至目前,已有69个高校院所项目参与“千创汇·智崂山”创新创业大赛。特派员们全程辅导,助力项目匹配产业发展需求、优化路演表现、链接投融资机构。其中,已有12个项目成功在崂山落地注册,为区域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产业赋能:从“单点突破”到“生态构建”的升级路径
校地融合的最终价值,要体现在产业升级的实效上。崂山区紧贴“7+4+1”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海洋生物医药、虚拟现实、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打造协同创新标杆。
在海洋生物医药领域,崂山区不仅走访青岛优度生物、和海生物等企业摸排需求,更在5月组织十余家科研院所、领军企业召开医美行业闭门会。这种“行业专场”模式,让高校的干细胞技术、海洋活性物质提取成果与企业的产业化需求直接碰撞,加速产业升级。
虚拟现实产业则走出“龙头牵引”的协同之路。崂山区组织青岛科技大学大数据学院、北航青岛研究院等与歌尔集团座谈,达成组建虚拟现实产业校企协同创新联盟的共识。这种“龙头企业+高校院所”的模式,既让企业获得技术支撑,又让高校科研有了应用场景,形成“研发-转化-产业化”的闭环。
低空经济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突破同样亮眼。崂山区联合青岛科技大学、北航青岛研究院与镭测创芯、浪潮人工智能研究院组建低空经济协同创新联盟,开展10次研讨,推动青科大数据学院与亿元项目深度合作。目前,崂山区组织中国海洋大学、北航青岛研究院等参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对接活动,深化产业链协同。
实践证明,校地融合已从“单点技术合作”升级为“产业生态共建”。
从高校实验室到企业生产线,崂山区正在用校地融合的“化学反应”,激活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这种以制度创新破壁、以平台建设筑基、以产业协同赋能的模式,不仅是“崂山样板”,更为全国校地融合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黄元晖
责任编辑:李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