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之花绽芳华,匠心之韵暖人心。11月9日下午,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青岛市第一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技能大赛举行了闭幕式,来自全市各地的市民们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好奇,走进活动现场,赏非遗佳作、看精彩展演、见证荣耀时刻,沉浸式邂逅这场兼具专业性与观赏性的文化盛宴。

闭幕式现场。
本次大赛时间为11月7日至9日,在三天的时间里,花饽饽制作、珐琅画、扎染、剪刻纸、毛发妆造五类赛项按时间依次进行。大赛由山东省中华职教社非遗职业教育委员会、青岛市委宣传部指导,青岛市中华职业教育社、青岛市总工会、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主办,崂山区中华职业教育社、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促进会、青岛市翰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招商银行青岛分行、首页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承办,崂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崂山区总工会协办,多方携手为市民搭建起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触摸文化根脉的优质平台。

技能大赛的工作人员林亚男向观众介绍展品。


观看非遗技艺作品展区。
现场的非遗技艺作品展区挤满了驻足观赏的市民。在花饽饽制作赛项展示区,一个个造型精美、色彩鲜艳的花饽饽栩栩如生,龙凤呈祥的吉祥寓意、憨态可掬的生肖造型,搭配细腻纹路与饱满形态,让大人孩子纷纷驻足惊叹。不少市民拿出手机拍照留念,还有人主动向现场工作人员请教制作技巧,“这花饽饽做得也太精致了,不光好看,还满是吉祥寓意,真想学着做一个。”一位带着孩子的市民感慨道。




观看剪刻纸展区。
织造印染扎染技艺展示区里,蓝白相间的扎染布料呈现出独特的晕染效果,每一件都独一无二,不少市民忍不住伸出手指轻轻触摸,感受布料上自然流淌的纹理;剪刻纸技艺赛项的作品以细腻刀法、丰富图案展现传统工艺精妙,市民们驻足凝视,解读着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珐琅画技艺赛项的作品色彩绚丽、质感细腻,金属与釉料的完美融合让市民们深深折服,纷纷称赞传统工艺的神奇魅力。


闭幕式上精彩的节目展演。
闭幕式在热闹的少儿模特走秀中拉开帷幕。主持人详细介绍了大赛背景并简述了赛程概况。据介绍,本次大赛自启动以来,吸引了众多非遗技艺从业者和爱好者参与,经过激烈角逐,一批技艺精湛的选手脱颖而出,而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举办本次大赛旨在传承非遗技艺、弘扬工匠精神,让更多市民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为青岛文化建设注入新活力。



颁奖仪式现场。
随后,颁奖环节有序进行。当获奖者依次登台领奖,接过荣誉证书的那一刻,现场掌声雷动。市民们纷纷起身鼓掌,为获奖选手送上祝贺。
颁奖间隙,精彩纷呈的文艺表演轮番上演,让市民们大饱眼福。非遗戏曲表演韵味悠长,演员们精湛的唱腔、优美的身段展现传统戏曲独特魅力,不少老年市民跟着哼唱,沉浸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胶东大鼓表演节奏明快、语言生动,艺人用质朴方言讲述经典故事,极具地方特色,让市民们感受到民间艺术的鲜活生命力;传统武术表演刚劲有力、气势恢宏,一招一式尽显中华武术阳刚之美,赢得现场喝彩声不断;最后,歌曲《传承》悠扬的旋律响起,“传承千年文脉,绽放时代光彩”的歌词,道出了非遗传承的时代意义,让在场市民深受触动。


11月8日比赛现场。
青岛市第一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技能大赛,通过非遗赛项的专业比拼、精美作品的集中展示、精彩多元的文艺展演与公正严谨的颁奖环节,构建起一场集专业性、观赏性与互动性于一体的文化盛会。大赛在多方单位的携手助力下,既为非遗技艺从业者搭建了交流竞技的平台,彰显了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也让市民们近距离触摸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度与魅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深闺”、融入日常。作为青岛非遗传承的一次重要实践,大赛不仅总结了当下非遗保护的丰硕成果,更播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种子,为后续的文化创新发展、城市文化底蕴的持续增厚奠定了坚实基础,让“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理念,焕发出持久的文化生命力。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盛军
责任编辑:李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