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鲟鱼出生在长江,在幼鱼时期顺江而下出海远洋,成年后能在茫茫大海中溯游到出生地,在故乡产下后代,正是这种“身居海外不忘故乡”执着回归的寻根习性,被人们称为“中华鲟”。
2001年,新千年的钟声开启了一个梦想与奋斗的新纪元,见证着中国崛起的历史性跨越。在黄海之滨的青岛,一个为海外中华儿女铸就的归航巨轮——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国际人才暨产学研合作洽谈会(以下简称“蓝洽会”)乘风起锚。伴随着25年浑厚而雄壮的汽笛声,1.6万名海外游子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入青潮”。
归潮深处,是“中华鲟”深刻烙印的中华文化基因,是为新时代中国崛起贡献智慧的血脉力量。
君为海归,我作大船。这个举办了25年的国际人才盛会,为何能乘风向海、历久弥新,搭载上万名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亿“海归经济”溯潮而归?
2025青岛国际人才创新创业周暨第二十五届“蓝洽会”举行。
驶入“深蓝”的25年
25载潮起云涌,25载春华秋实。这是“蓝洽会”一路扬帆的真实写照。
25年前,它还是一叶扁舟,搭载着126位海外留学回国人员来到岛城;25年后,它已是一艘巨轮,满载着1.6万名海外游子集聚在山海之巅。
这是引才舰阵探索“深蓝”的协奏曲。多年来,青岛市通过国(境)外留学生组织、华人社团和中介机构,从设立海外招才引智工作站入手,逐步完善“海外人才库”,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成立青岛市海外引才联盟,广链全球顶尖高校院所、海外人才协会组织、市场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海外引才机制更开放、更常态;创新招募211名海外校园引才特派员,站在为青岛招才引智的最前沿,在全球范围内宣传青岛城市形象、推介人才政策、传递爱才诚意。
这是科创企业驶入“深蓝”的变奏曲。蓦然回首,随“蓝洽会”来到并留在青岛的隔而固、新正锂业、天仁微纳、元达生物、华夏生物、奥克生物、浦芮斯光电、瑞思德等一大批海归“创业明星”企业,根植沃土,拔节生长,加速技术创新步伐,打破技术垄断,壮大成长为“中国隐形独角兽500强”“隐形冠军”“专精特新”“瞪羚企业”“小巨人”企业等,在科技创新的路上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25年间,1.6万余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通过“蓝洽会”踏上回国创新创业的旅程,累计吸引投资额110.03亿元,创办高新技术企业590余家。
2025青岛国际人才创新创业周暨第二十五届“蓝洽会”重点项目签约。
这是城市产业踏入“深蓝”的进行曲。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绿色能源、海洋电子信息、深海开发、空天信息……无数海归用智慧和科技的创新动能推动青岛产业巨轮破浪前行,助力实现从“帆船之都”到“新质之城”的鲜活蜕变。
2025年,搭载“蓝洽会”巨轮,欧洲科学院院士斯拜罗斯·阿格图斯携“微藻室内LED光源兼培养技术平台生产类胡萝卜素”项目,与青岛冥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该项目落地后,有望突破传统生产模式,探索出绿色环保、低成本的类胡萝卜素材料生产新路径,为青岛生物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借助“蓝洽会”平台,诺贝尔奖获得者、“石墨烯之父”安德烈·海姆教授选择来青创新创业,实现了青岛诺奖人才引进“零的突破”。目前,青岛市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石墨深加工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石墨产品集散区,作为中国石墨工业的发源地、技术输出地、标准制定地,青岛已集聚120余家石墨上下游企业,产品覆盖传统耐火材料、碳化硅晶体、石墨烯等前沿领域。
还是通过“蓝洽会”盛典,尹学军从德国学成来青岛,把世界领先的高端振动控制技术引入中国,他带领团队通过自主创新研发的城市轨道交通振动噪声控制成套技术,已在全国30多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工程中成功投入使用,累计减振降噪里程1200公里以上,在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的交通配套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完成1万多项各类振动控制工程,为中国高端振动控制技术走到世界前列作出了突出贡献。
25年间,青岛市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2024年全市生产总值达16719.46亿元。其中,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4%,累计增速连续11个月保持9%以上,创下10年以来新高。青岛,正朝着“2万亿俱乐部”目标坚定迈进。
聚力创赢的25年
青岛是一个创业资源丰富、创新氛围浓厚的城市,“蓝洽会”主题“聚才聚力 创赢未来”八个字,正是青岛市整合各方资源,千方百计激发海归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的生动注脚。
聚生长力,创新内容,让优秀人才项目“冒尖出彩”。2025青岛国际人才创新创业周暨第二十五届“蓝洽会”举办期间,青岛市举办中国青岛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同步举行重点产业海外高层次人才产学研项目洽谈会、智引全球蓝色招聘活动等,创新举办青岛市人才创新创业成果展、“海纳百川”青岛市留学人才全链协同培育推介交流会、非遗相遇世界——国际人才畅游非遗市集等活动板块,以赛、会、集、城联动挖掘更多海外创新源泉,不遗余力地为海外人才、技术、项目搭建与国内政策、企业、资本的全链条引育平台。
数据显示,青岛市每年引进留学人才数量在山东省16个城市中,连续多年位居第一。多年来,留学人才逐渐成长为青岛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中坚力量。在2025年“青岛拔尖人才”获得者中,不乏海归或具有海外留学经历人才。
重点产业海外高层次人才产学研项目洽谈会现场。
聚承载力,创新时空,让“蓝洽会”云端盛放。青岛市不断优化“蓝洽会”人才和项目对接模式,借助“青岛人才网”平台,推动“蓝洽会”服务平台进行改版升级,形成线上线下服务同心圆,使人才、科技项目供需双方实现即时对接,为国际高层次人才来青创新创业提供涵盖政策、订单、场地、资金等“一站式”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的全要素服务内容。
聚服务力,创新资源,打造海归留青发展理想城。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积极构建留学人员“全链条”服务体系,通过上线“留学人才港”平台、打造留学人才驿站、建设留学人员创业园、实施留学人才创业支持计划、举办留学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推出留学人员服务清单等六大项举措,推动形成良好的留学人才创新创业生态,广泛吸引海归英才来青返青干事兴业。
目前,青岛市共建成10家市级留学人员创业园,为园区创业企业提供“创业辅导、科技转化、金融支持、技术创新、企业上市”等全方位服务。青岛高层次人才创业中心吸引扶持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青创业发展,研发转化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培育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企业,目前园区强化政策赋能、金融扶持、精准招商、服务保障等措施,升级打造为青岛市首批高能级创业孵化园区,引领全市创业孵化载体提档升级。
中国青岛留学人员创业园锻造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如正大制药(青岛)有限公司是中国首家海洋药物生产企业、中国唯一一个国家级海洋药物中试基地;青岛诺安百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内噬菌体产业化的第一品牌;青岛芝诺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母乳低聚糖技术产业化助推者等。其中,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分园已孵化高科技初创企业超700家,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百家,累计实现相关产值超200亿元,培育企业估值超150亿元,近一半企业创始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
非遗相遇世界——国际人才畅游非遗市集。
聚融合力,创新模式,增强城市“青和力”。2025“青和力”留学人才嘉年华、“青聚英才·海外学子青岛行”活动、“创业第一课”公益培训讲堂走进青岛留创园、“金融赋梦 共绘未来”金融合作对接活动、“感知青岛创新生态,汇聚全球创业智慧”留学人员创业研学活动……近年来,青岛市先后创新举办了多场留学人员文化交流、创业赋能、参观考察等活动,在岛城涌动着海归看青岛热潮,海归人才与城市更加“血脉交融”。此外,青岛市成立“蓝洽会”企业家俱乐部,通过打造资源聚合、信息共享、合力发展的高端平台,共建有温度、有担当的成长型优秀企业家协同发展圈。
锚定未来的25年
站在新的关键节点,青岛正迈向2035年,眺望2050年。
《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青岛围绕“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发展愿景,2035年,成为国内领先的现代海洋城市,基本建成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2050年,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国家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提供青岛实践。
一张张产业蓝图已经绘就。青岛,作为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代海洋城市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被赋予北方先进制造业基地、北方对外开放门户、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功能。
《青岛市2035年海洋发展远景规划》《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期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青岛先行区建设方案(2025-2035年)》《青岛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21-2035年)》等出炉。
一项项行动计划正在落实。《关于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数字青岛2025年行动方案》《以科技创新引领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培育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2025-2027年)》《青岛市推动传统优势制造业优化升级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方案(2025-2027年)》《青岛市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方案(2025-2027年)》等正加紧实施。
一个个人才举措惠及英才。智联招聘的一份海归就业调研报告显示,高新技术产业正在成为海归就业热门,其中航空/航天研究与制造的投递增速37.9%,人工智能投递增速29.5%,医药/生物工程投递增速27.8%。
“智引全球”蓝色招聘活动现场。
2025年,青岛市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的若干措施》,以20条措施促进人才脱颖而出、快速成长、成果涌现;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青年人才聚青就业创业的若干措施》,用28条举措构建“就业有岗位、创业有扶持、科研有助力、住房有保障、交友有平台、生活有品质”的青年人才发展生态;实施四大行动14条举措,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海归人才基石。
一个个硬核平台托举成长。青岛发布“人才贷”3.0版政策,大幅提升了“人才贷”额度,其中,高层次人才和大赛获奖人才项目,由每名人才可获得贷款1000万元提升至2000万元,每个人才企业贷款由最高5000万元提升至6000万元;青岛市人才数智赋能平台正式上线试运行,整合全市人才工作网办事项200余项,以“场景式”“主题式”服务赋能各类人才发展;青岛市实施高校毕业生免租金住宿保障工程,毕业3年内的全日制专科及以上学历高校毕业生,可申请最长12个月的免租金住房,至今已推出2605间保障用房,目前在住人数达2066人,累计服务2751人次。

青岛市人才创新创业成果展。
“10+1”创新型产业全面布局、人才工作顶格部署、服务体系超前规划……一个产业链条更具韧性、服务生态更具温度、人才战略更具格局的青岛,正精心为海归英才筑好启航站、梧桐园、逐梦地。
大海,隔不断一位位游子思念祖国的赤诚之情;海浪,寄托着一代代海归矢志不渝的强国之梦。
未来,“蓝洽会”这艘引航航母,将满载新时代的期许与荣光,驶入广阔无垠的人才蓝海。在这片机遇与梦想交汇的海域,它将开拓新航程,成就新伟业,为我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澎湃的青岛力量!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封满楼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