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障是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制度安排。近年来,青岛市医保局坚持向改革要效益,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深化医保领域“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持续提升医保公共服务能力,推出“就医费用报销一件事”、市域通办、省内生育医疗费用联网结算等新举措、新服务,努力让医保政策真正惠及每一位参保人,让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

截至9月底,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939.12万人,支出医保基金218.66亿元,保障参保人就医购药结算9011万人次。青岛市职工和居民医保基金运行评价结果连续5年双居全国前列、全省第一,在医保系统经办管理服务评价中3次获全省第一。
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参保人数达9万多人
为了让每一名群众看病就医有保障,全市医保部门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行动,聚焦关键领域、重点人群,分类施策、靶向发力,努力推动重点人群应保尽保。针对大学生群体,推出了按学制一次性趸交、建立中断参保约束机制等措施,鼓励大学生连续参保;针对新生儿群体,推出“出生一件事”、凭出生医学证明参保等措施,让新生儿一出生就有医疗保障;针对特困、重残等困难群体,与财政、民政部门联动,支出5118.5万元,资助13.77万名困难人员参加医保;针对停保断保群体,利用“一人一档”全民参保数据库,点对点提醒及时缴费等,通过精准扩面为越来越多的群众撑起“保障伞”,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参保9万多人,同比增加1.8万人,促参人数全省最多。
青岛市不断完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多层次保障制度,针对失能失智人员、门诊慢特病、失业人员、生育人员等群体推出一系列保障服务新举措,提高保障效能。
长期护理提质增效。青岛市在全省率先实现职工和居民参保类型全覆盖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与国家长护制度并轨,建立定点机构规划、准入、考核机制,促进优质照护资源合理布局、精细服务;获批全省首批长期照护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城市,建立长期照护人才培养培训机制,壮大护理服务队伍,提升长期护理服务质量。1至9月,为6.25万名失能失智人员支付长护险费用5.86亿元,有效减轻失能失智人员经济负担和家庭照护负担。
门诊慢特病优化管理。青岛市有67个门诊慢特病病种,其中有限额的31个,无限额的36个。过去参保人同时办理无限额病种和有限额病种时,只能定点在同一家医疗机构,自今年1月1日起,参保人既可以选择定点在同一家,也可以分别定点在不同定点医疗机构,目前青岛市共有8万参保人同时办理了有限额和无限额病种,有2800多人办理了分开定点,医保服务更加方便。今年以来共保障门诊慢特病超600万人次,医保支付40.1亿元。
生育待遇持续完善。青岛市在持续推出提高参保居民住院分娩医疗费支付标准、将11项辅助生殖治疗项目纳入医保报销、扩大儿童用药保障范围等支持生育政策的基础上,自今年5月1日起,完善了失业人员生育待遇。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失业人员生育或流引产,符合享受生育保险待遇条件的,既能享受生育医疗待遇,也能享受生育津贴待遇。其中,生育津贴以本人生育当月缴费基数和规定的发放天数计算,一次性发放至其社保卡金融账户,政策实施以来已为37名失业人员发放了生育津贴。
为参保人集成办理就医结算业务21.4万笔
为了让就医报销“流程更简、跑腿更少、报销更快”,青岛市积极深化流程再造,将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异地就医备案、门诊慢特病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医疗费用报销直接结算等4个关联的“单项”业务整合为“就医费用报销一件事”,实行“一次告知、一张表单、一个入口、全市通办”。也就是说,参保人只需要通过一个窗口或线上入口、填写一张申请表单、提交一次材料,就能联办多个事项。具体办理途径,线下可以通过全市各个医保服务大厅的“高效办成一件事”专窗办理,线上可以通过山东省政务服务网、“爱山东”APP、“青岛医疗保障”微信公众号掌办大厅的“高效办成一件事”专区办理,非常方便快捷。今年已通过该途径为参保人集成办理业务21.4万笔。
此外,针对有的参保人特别是老年人就医购药忘带医保卡、忘记密码以及不会使用“医保码”等智能结算方式的问题,青岛市在结算方式上试点推出了“刷脸”支付服务,群众就医购药后“刷脸”就能报销,平均耗时由3分钟缩短至5秒,减少了群众等候时间,进一步方便了群众。目前,全市已经布设了3600台“刷脸”结算设备,覆盖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及零售药店等2500多家定点医药机构,累计为参保人结算费用1098万笔。青岛市正在不断拓展“刷脸”就医应用场景,在部分医院可以通过“刷脸”完成挂号、取号、就诊、检查、报销与个人支付结算、取药等全流程就医服务,实现了“不刷卡、不扫码、不输密码”的“无感”就医新体验。
今年全市跨区域办理医保业务1.6万件
全市医保部门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线下筑基与线上拓维的深度融合,持续完善医保经办服务体系,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网络。
线下方面,不断优化“15分钟医保服务圈”布局,依托便民(党群)服务中心、定点医疗机构、高校、企业等场所建设基层医保服务窗口,实现五级医保服务网络全覆盖,累计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服务超过110万笔。统一了医保经办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办理指南和办理标准,在全省率先实现医保经办服务“市域通办”。也就是说,青岛市参保人在青岛市内任一医保经办服务大厅都可无差别、同标准办理27项医保业务,无需在参保地和居住地之间奔波。今年全市跨区域办理医保业务1.6万件,占线下办理业务总量的47%,群众跑腿明显减少,办事更加省心。
线上方面,依托青岛市医疗保障局官网、“青岛医疗保障”微信公众号,打造了成熟完善的网办、掌办服务大厅,医保公共服务事项全部实现“一网通办、全程网办”。今年青岛市继续拓展线上服务方式,首先,升级“视频办”服务。自4月起,在全市10个医保服务大厅全面推广上线“视频办”服务,办理业务由6项增加至14项,包含了参保登记、医保关系转移、异地就医备案、门诊慢特病等高频业务类型,累计办理业务3300余件,青岛市“视频办”服务荣获全国医保服务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奖”。二是打造医保“云上顾问”。依托“青岛医疗保障”视频号,开通医保政策直播间,每周三晚上7:30-8:30,通过直播的形式,在线解答群众咨询,贴心回应群众诉求,广泛普及医保政策,累计开播91场,参与观众50余万人,解答群众疑难问题1.8万余个,收获点赞超过百万次。
保障青岛市参保人异地就医127.99万人次
青岛市聚焦参保群众异地就医、工作等实际需求,持续优化异地就医服务流程,切实解决群众异地办事后顾之忧。
青岛市规范本市参保人异地就医备案管理,实行长期备案材料审核办、临时备案线上自助办、省内临时就医免备案,持续提升参保人异地就医备案便捷度,今年已为10.2万人次办理了备案,保障青岛市参保人异地就医127.99万人次,支付医保基金12.26亿元。
青岛市不断提高异地参保人来青就医报销便捷度,全市开展异地联网结算定点医疗机构达到1700多家,数量居全省第一,住院、普通门诊、门诊慢特病等就医类型均可联网直接结算,服务来青就医人员271.43万人次,发生医疗费用40.12亿元。
青岛市拓展异地联网结算类型,实现省内生育医疗费用直接联网结算。自7月25日起,青岛市参保人去省内其他地市生育,或省内其他地市参保人在青生育,都不需要个人垫付医疗费,出院时可以在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报销。
青岛市围绕异地就业涉及的医保参保关系转移接续,实现了省内医保关系转移“免申即享”,跨省医保关系转移“全程网办”。具体来说,省内其他地市参保人来青就业,在办理职工医保参保登记时,系统自动识别省内异地的职工医保参保记录并弹窗提醒,经参保人同意并确认后,即可同步完成参保登记和关系转移申请,实现“登记即转移”。参保人跨省就业的,无论是医保关系转入还是转出,均可通过“青岛医疗保障局”官网、“青岛医疗保障”掌办大厅等线上渠道提交申请,无需提供任何纸质材料,办理时限由45个工作日压缩至15个工作日,办事效率极大提升,今年全市通过线上办理医保关系转移3.84万人次。
民之所需,医保必为。青岛市医保部门将始终锚定群众对医保服务的需求与期待,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扎实推进各项惠民举措,努力为参保人提供更便捷、更优质、更高效的医保服务,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封满楼
责任编辑:林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