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街头巷尾随心“出发”!青岛开通40条微循环公交推进公交地铁两网融合

为持续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品质,精准覆盖游云路区域出行需求,10月20日,青岛431路微循环公交线路开通运行,将有效解决该区域超4000人通勤及换乘地铁的需求。游云路两侧是崂山区重要的产业发展集聚地,周边聚集了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中国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冠中集团等40余家企事业单位。431路微循环公交线路的开通,是青岛在推动公交地铁“两网融合”、精准服务产业发展与民生需求方面的又一个亮点。

有效打通出行“最初和最后一公里”

公交与地铁是公共交通不可或缺的“两翼”,自2015年青岛开通首条地铁线路以来,地铁网络日益完善,市民的出行方式正在发生深刻转变,常规公交的角色也悄然发生调整。

“地铁送到站,公交送到家。”地铁成为城市中长距离出行的骨干,而公交则以其机动灵活的优势,承担起填补盲区、深入街巷、接驳地铁、满足多样化需求的重任。围绕推动公交地铁两网融合发展,发挥公共交通整体效能,青岛通过优化线路、调整站点、实施中心城区公共交通一小时换乘优惠政策等方式强化公交地铁衔接,着力推动公交和地铁网络融合、服务融合、设施融合、信息融合。尤其是微循环公交线路,犹如城市交通的“毛细血管”,有效打通了居民出行的“最初和最后一公里”,将便捷服务延伸至居民区、商务区、学校、乡村。

累计开通40条微循环公交线路

截至目前,青岛已累计开通40条微循环公交线路,覆盖市南、市北、李沧、崂山、城阳等区域近75公里公交道路盲区,方便周边近130个小区的居民出行,日均客运量近5万人次,精准满足了市民通勤、通学、购物、就医等短途出行需求。其中75%的线路与地铁实现了衔接,有力促进了公交地铁两网融合,推动公共交通出行向一体化发展迈进。

近年来,青岛微循环公交网络建设持续提速,让更优质的服务惠及更多市民:为方便科苑纬三路周边企事业单位职工乘坐地铁,开通了服务通勤的423路;为方便沧安路、沧台路附近小区居民赶集、上学,开通了服务社区的419路;为方便天康学校师生出行,填补祥亭路、书亭路周边公交空白,开通了服务通学的428路;为方便崂山慕武石村村民直达山下周哥庄大集与蓝谷快线北宅站,延伸了服务乡村的472路……这些线路共同构建了助力通勤、助农惠农、助学便民、服务社区、衔接地铁的微循环公交网络。

特别是青岛市开通的首条高峰微循环公交线路423路,以其“多圈次不回场”的灵活运营模式,无缝衔接地铁站,获得市民的广泛认可。今年,青岛持续复制推广423路的成功经验,除431路外,已先后开通425路、427路、429路、430路等多条高峰微循环线路,不断加大企业聚集区、社区与地铁站的衔接,让附近上班族的通勤“最后一公里”变得轻松便捷。此次开通的431路公交线路,正是高峰微循环模式的又一次成功应用。在新希望六和饲料有限公司上班的张女士高兴地说:“以前下地铁后到单位还得20分钟,特别像前段时间总是遇上刮风下雨,特别不方便。现在431路直接从地铁口到单位门口,班次多、等待时间短,太方便了。”

构建全市公共交通“地上地下一张网”

青岛高度重视公共交通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全市公共交通“地上地下一张网”,连续多年将公交线路优化列入“市办实事”,按照“减低效、降重复、强衔接、优服务”的工作思路,通过“加减乘除”工作法,结合地铁的发展精准分析客流需求变化,不断调整公交定位,持续优化公交线路,促进两网融合发展,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和整体运营效能。

记者了解到,2020年以来,已累计优化调整公交线路488条(次),公交运营线路总长度和线路重复系数不断降低,公共交通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提升;中心城区公交衔接地铁线路不断增加,目前占比超80%,地铁站点出入口150米范围内公交站点设置率提升至90.7%,公共交通出行越来越便捷。

公共交通的发展见证着城市的发展与变化。展望未来,青岛交通将继续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聚焦市民多元化、品质化的出行需求,常态化开展公交线网优化调整,充分发挥地铁和公交独特优势,持续优化公交线网布局;精准实施公交站点优化,进一步消除换乘盲点、缩短步行距离、提升衔接效率。青岛交通将始终以提升市民乘客的满意度、幸福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优化服务供给模式,推动公交地铁两网融合走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为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青岛先行区贡献坚实的交通力量。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宋大伟  通讯员  江颖

责任编辑:林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