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设施蔬菜产业的崛起,不仅是“菜篮子”产量的提升,更是一场以新质生产力驱动的产业变革。从数字技术重构生产流程,到全链条协同重塑产业生态,青岛的实践证明:设施蔬菜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跳出“就农业论农业”的局限,以全产业链思维打通“研、产、加、销”各环节,让科技、资本、人才等要素深度融合,才能释放持久动能。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创新”,而青岛的关键一步,是抓住了科技这个“牛鼻子”。从“青农云脑”实现数字化管理,到种业“芯片”的自主突破,再到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科技不仅解决了“种得好”的问题,更破解了“卖得贵、卖得远”的难题。反观部分地区,仍存在“重种植、轻加工”“重产量、轻品质”的现象,导致农产品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弱。青岛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将科技贯穿产业链全过程,才能让设施蔬菜产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真正激活内生动力。
全产业链的关键在于“协同”,而青岛的突破口,是构建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让小农户不再是产业链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和“受益者”。当农民通过土地入股、订单农业获得稳定收益,当合作社成为连接企业与农户的“桥梁”,整个产业链就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体。这种协同不仅降低了生产风险,更提升了产业效率——平度仁兆镇、莱西店埠镇的产业集群就是例证,87家加工企业聚集发展,带动周边农户亩均增收超2000元,实现了“企业盈利、农民增收、产业升级”的多赢。
品牌化是全产业链的“点睛之笔”,也是青岛产业升级的“软实力”。“青岛农品”的品牌价值突破600亿元,背后是标准化生产、品质化管控和市场化运作的支撑。从GAP良好农业操作规范示范田,到128项农残指标检测,再到第三方机构复检,青岛用严格的质量管控筑牢了品牌根基。反观一些地区,农产品“有特色无品牌”“有品质无溢价”,难以在市场竞争中立足。青岛的实践表明,品牌不仅是产品的“名片”,更是产业链增值的“引擎”,只有通过品牌化运作,才能让设施蔬菜产业从“量变”走向“质变”。
当然,青岛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仍面临挑战:部分地区数字化改造仍需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效率有待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还需加强。未来,青岛需进一步强化“链主”企业引领作用,推动鲁林脱水蔬菜、凯盛浩丰等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联盟,破解技术瓶颈;同时,扩大“琴岛·设施贷”“种子金”等金融产品覆盖面,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更要加快“走出去”步伐,将胡萝卜汁、大蒜胶囊等精深加工产品推向全球市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青岛品牌。
设施蔬菜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青岛以全产业链思维激活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未来,只要持续以创新为驱动、以协同为支撑、以品牌为引领,设施蔬菜产业必将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聂艳林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