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知识产权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不断完善,为企业创新发展筑牢根基。
混凝土不仅能抵御海水,还能自我修复?不仅能“吃”掉矿渣、粉煤灰、机制砂等工业垃圾,还能“产”出绿色、环保的高效产品?
混凝土作为土木工程施工建设中重点使用的材料之一,人们很少将之与科技创新联系在一起。
然而,随着混凝土材料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新型混凝土尤其是绿色混凝土的创新应用,让城市建设“脱胎换骨”、为城市建设“强筋健骨”。
青岛青建新型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建新型材料)正是这方面的“尖子生”。
青建新型材料自成立以来,专注于预拌混凝土及配套产品的研发、生产和服务,以科技创新持续推动混凝土产业从“粗放、高碳”向“精密、绿色”加速转型,目前取得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60余项、软件著作权16项,主编或参编多项行业标准,有力推动了工业及建筑固废以及再生骨料在行业领域的综合利用,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及影响力行业领先,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等多项国家级奖项,让混凝土从传统单一的建材变身为城市绿色发展的基石。
知识产权保护让企业敢于创新
知识产权保护是企业“守住成果”、让创新“变多变好”的底气。
数据透视出青建新型材料的创新决心和收获成果:2021年销售收入为1.7亿元,研发费用总额为842万元,研发投入占比为4.9%;2022年销售收入为1.8亿元,研发费用总额为837万元,研发投入占比为4.6%;2023年销售收入为1.67亿元,研发费用总额为732万元,研发投入占比为4.4%;2024年销售收入为0.96亿元,研发费用总额为452万元,研发投入占比为4.7%。
10余年来,科技创新伴随企业成长的每一步。公司在2012年成立企业技术中心,2014年获批青岛市企业技术中心;2015年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成为青岛市第一家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预拌混凝土企业。作为高等院校的成果转化基地,公司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等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设立青岛市绿色高性能混凝土专家工作站,建立了以行业知名专家、博士后、研究生为核心的专业人才队伍;2019年,公司被认定为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也是山东省商混行业第一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20年,公司先后荣获“青岛市技术创新中心”“山东省版权示范单位”“青岛市专精特新企业”“城阳区专利试点企业”等荣誉称号。2021年,公司成功通过“青岛市工业及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认定,通过“绿色建材”评价认证,成为青岛市预拌混凝土行业中为数不多的三星级企业。2022年,公司新增设青岛市绿色低碳建筑材料专家工作站、青岛市绿色固碳建筑材料专家工作站,获批青岛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023年获批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青建新型材料十分注重混凝土的绿色环保生产及产业链的延伸,通过先进的生产设备、技术手段、聚羧酸等环保外加剂的使用,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大幅降低水泥等高耗能产品的使用;公司的除尘设备使得原材料的粉尘污染与浪费率大大降低;通过砂石分离机、浆水回收利用系统等设备,实现了废弃物全循环、零排放;设计安装喷雾系统、高压远程喷淋系统等设施,实现生产区域喷淋全覆盖,有效减少扬尘产生。公司打造了商品混凝土智能工厂体系,力争通过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平台已将预拌混凝土制造设备、商业应用软件、数据分析平台、生产服务集成为云端服务,实现所有内外部关联方线上销售、签约、订单与结算,并结合车载设备为外部客户提供订单实时生产、运输与交付情况监督服务,形成智慧商砼的协同创新运营模式。
公司通过科技创新和精细化管理,获得“中国混凝土行业最佳品牌建设企业”“山东省3A级信用企业”“山东省混凝土行业示范企业”“山东省建筑业全链条龙头骨干企业”“青岛市质量标杆企业”“青岛市清洁生产企业”“青岛市优秀混凝土企业”等一系列荣誉。
技术应用推广让企业善于创新
2025年8月5日,青建新型材料的“一种主动封存二氧化碳的混凝土梁的截面设计方法”再获一项发明专利授权。该方法填补了主动封存二氧化碳的混合配筋混凝土梁截面设计领域的空白,推动了该种混凝土梁的生产和制造,进一步丰富了公司的知识产权体系。
一种混凝土防渗抗裂剂、一种具有自修复功能的防腐海洋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一种再生混凝土骨料的改性方法及其混凝土组合物与应用、一种用于水下混凝土补强浆料及其制备工艺、一种高效的混凝土喷浆机……公司自成立以来共形成知识产权80余项,包括7项发明授权、22项发明公布,60项实用新型授权、16项软件著作权,参编标准12余篇。
公司通过知识产权的积累,在保护企业技术的同时,为企业技术创新和业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增强了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近3年来,公司开展科研项目16项,研发了多种绿色、环保的高效混凝土,并有20多项应用证明及经济效益证明佐证材料(应用项目章、第三方鉴定报告等),对建筑垃圾和矿渣、粉煤灰、机制砂等工业垃圾本地化处理技术进行研究讨论,并对传统混凝土生产设备及控制系统进行改进,主编或参编多项行业标准,有力推动了工业及建筑固废以及再生骨料在行业领域的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及影响力均处行业领先。
以公司的发明专利“一种具有自修复功能的防腐海洋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为例。该项发明的海洋混凝土不仅能够主动抵御海水的渗透,而且在其中的钢筋表面的钝化膜遭到破坏后具有主动修复,并提高抗腐蚀性能,能够有效改善混凝土在海洋环境中的长期防护能力。
又如,公司利用碱性电解水的高活性、强碱性、电荷性及阻锈性等多重特点,实现粉煤灰的高效资源化利用,开发出高性能碱性电解水混凝土,相比普通自来水混凝土,在达到同等强度等级要求下,可明显节省水泥用量和施工成本,同时消耗粉煤灰用量,减少环境污染。该成果应用于青岛新机场高速连接线(双埠-夏庄段)工程和青岛天安科创城一期产业项目,有效缩短了工期,降低了工程成本及后期维修等费用,为工程项目的顺利进展提供了保证。该成果实现新增产值751.75万元,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再如,公司通过配合比试验,论证机制砂(铁尾矿砂)在碱激发混凝土中应用的可行性,并确定掺和比例以及河砂替代率;制备开发可用于生产混凝土预制构件的蒸养碱激发混凝土。同时,针对生产泡花碱产生的废弃碱泥无法处置、污染环境等现状,探索碱泥制备碱激发混凝土的可行性,以达到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目的。该成果已实现新增产值22万元、节约成本1.43万元,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完善管理机制让企业精于创新
如今,在新机场高速连接线(双埠-夏庄段)工程、唐河路-安顺路打通工程、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东院区建设工程、东岸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综合改造项目、山东海洋数字科技产业中心主体工程等重点项目中,青建新型材料的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发挥了关键作用,以卓越的施工质量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公司始终认识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强化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
版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随着产业转型不断加速,公司不断健全版权业务体系,在完成“量的积累”之外,还用版权激发创新活力,充分调动版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积极性,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逐渐迈向“质的飞跃”。
公司成立了知识产权中心,专职负责版权产业相关工作,形成了与科技创新、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版权产业发展体系;与高等院校就共同研发课题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对联合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加以保护,为后期的中试、应用提供技术指导;建立创新创优激励机制,制定了《创新创优奖励制度》,结合《版权绩效考核管理办法》,每年对员工进行创新创优考核,经考核优秀的给予奖励。
公司创办了微信公众号《青建一路砼行》,传播科技创新成果,提升版权意识,扩大版权创新影响力。微信公众号运营过程中,公司高度重视内容版权问题,增强员工版权意识,避免侵权行为,积极实施维权。公司注重强化版权传播理念,遵守版权法律法规,运用新技术有效实施内容版权保护。
未来,青建新型材料在打造创新平台的基础上,加大对版权工作的申请与维护力度,增强全员版权意识,对企业创新型产品进行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将其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公司计划每年进行版权登记不少于6项,并全部完成转化,并力争通过版权交易实现经济价值,助推企业高水平创新、高质量发展。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封满楼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