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新能源产业迎来全面入市关键节点。
在新能源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通过固定上网电价,为风电、光伏等新兴能源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性收购”。但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不断攀升,传统“保底”模式已难以为继。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2025年6月1日为界实施“新老划断”,要求增量新能源项目通过市场竞价形成机制电价。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各省开始组织机制电价竞价,山东成为首个“吃螃蟹”的省份。8月,山东发布《山东省新能源机制电价竞价实施细则》;9月,山东率先发布2025年度新能源机制电价竞价结果:94.67亿千瓦时机制电量“试水”市场化,风电中标电价为0.319元/千瓦时,光伏中标电价则为0.225元/千瓦时,参与项目超过3000个。该机制为发电企业提供了“动态价格保险”,当市场电价低于中标价时,“价格保险”会支付费用,保证项目获得中标电价;当市场电价高于中标价时,项目则需返还超额收益。
在市场逻辑下,电价的高低取决于区域供需,这带来了“虹吸效应”。新能源装机过剩、消纳不畅的地区电价自然低迷,而拥有强大用电需求、保障消纳的地区,更愿意为稳定供电支付溢价,则会形成对新建项目的“虹吸效应”。
山东之所以率先落地,正是因为其具备两大条件:一是庞大的用电需求。山东是工业大省,用电需求旺盛且全天候不间断,今年夏季,山东电网负荷8次创历史新高,首次突破1.3亿千瓦。二是雄厚的新能源装机基础。截至2025年8月底,山东新能源装机达1.2367亿千瓦,位居全国前列。
作为山东省内的龙头城市,对青岛而言,新能源全面入市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重塑能源格局的重要机遇。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青岛可再生能源装机已达795.1万千瓦,占全市总装机的六成以上;风电、光伏发电占全市总发电量的比例突破20%,逐渐成为电力保供的重要力量。
在此次竞价中,与其他项目的10年执行期限相比,深远海风电项目的执行期限为15年,为海上“绿电”项目的投资提供了长期稳定的预期。得益于青岛的绵长海岸线与丰富风能,海上“绿电”成为青岛相关产业发展的最大优势。在2025年省级、市级重点项目清单中,三峡青岛一期3000MW海上风电、华电2000MW智慧能源融合示范等“大块头”项目,正让青岛成为全国海上风电的战略高地。中电建即墨海上光伏一期项目已部分并网,电能直接输送到蓝谷,服务深海科研、船舶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更多项目的落地让青岛成为了新能源装备制造的集聚地。从天能重工的风电塔架,到汉缆股份的海底电缆,再到镭测创芯的精密捕风技术,青岛正逐步形成从装备制造到系统集成的新能源产业集群。这种集聚效应不仅能降低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成本,还能吸引更多投资、科研和人才向青岛汇聚。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青岛新能源产业链将向更高技术、更优成本升级。
新能源全面入市,电价随市场价格波动,对新能源发电企业、工商业电力用户而言是一场“硬仗”。
在市场化环境下,工商业电力用户可以通过灵活调整生产周期、合理安排用电时段等来降低电费支出。
同时,这要求发电企业不能只单纯追求装机规模,而要通过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和灵活运营等方式增强对市场波动的适应性。以光伏为例,其发电量集中在白天午间,但晚间供电能力几乎为零,如果缺乏其他能源作为支撑,就可能出现“白天弃电”与“晚间缺电”并存的局面。
在此背景下,青岛的新能源企业如果能进一步向“能源服务商”转型,提供包括发电、储能、交易、能效管理在内的综合解决方案,就能在这一轮市场化改革中抢占先机。以海尔新能源为恒新基电子打造的分布式光伏项目为例,项目采用了“光伏+电力零售交易”的一体化方案,帮助企业用电成本下降。这种模式不仅让工商业用户受益,也为新能源企业打开了“从卖设备到卖方案”的新通道。
新能源全面入市,是能源市场化改革的深水区探索。对青岛而言,把握住政策的风口,不仅能为山东贡献一座“绿电样板城”,更将在全国新能源版图中占据独特位置。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高奕静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