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朴的百年里院建筑群遇上现代喜剧艺术,会碰撞出怎样的经济火花?9月19日至28日,第二届青岛里院喜剧节在青岛正式开幕。这场为期10天的喜剧盛宴不仅为市民游客带来了欢声笑语,更为人们观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个鲜活样本。
在全国文化产业持续向好的大背景下,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1292亿元,同比增长7.4%。青岛里院喜剧节的成功举办,正是地方文化经济发展的生动缩影。
产业升级:喜剧经济的“青岛模式”
这不仅仅是一场娱乐活动,更是一次文化产业的深度探索。相比首届里院喜剧节,2025年的里院喜剧节在规模和质量上都实现了显著提升:二十余支先锋喜剧厂牌、数十部特色剧目及近百场重磅特邀演出,覆盖脱口秀、即兴喜剧、默剧、音乐喜剧等多元形式。
更值得关注的是艺委会阵容的“含金量”——陈佩斯、马东、王迅、贾冰等知名艺人的加盟,不仅为活动带来了流量效应,更体现了喜剧产业的专业化发展趋势。
“从单纯的演出活动到产业化运作,里院喜剧节正在探索一条可持续的发展路径。”有专家指出,当前我国文化服务业占全部文化产业营业收入的57.0%,引领作用日益突出,而喜剧作为文化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市场潜力正在被逐步释放。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喜剧节在商业模式上也有创新突破。除了传统的票房收入,活动还通过喜剧盲盒秀、欢乐巡游、音乐派对等多元化体验项目,构建起完整的文化消费生态圈。
城市赋能:历史文化与现代创意的深度融合
里院,这个最具青岛地域特色的建筑符号,正在成为城市文化经济发展的新载体。作为承载着几代青岛人生活记忆的历史建筑群,里院不仅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天然优势。
“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的空间利用,而是让历史建筑与现代文化艺术产生化学反应。”市南区历史街区建设运营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喜剧节的举办,里院从过去的居住空间转变为文化体验空间,这种功能转换本身就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喜剧节期间,周边餐饮、住宿、购物等配套产业收入较平时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以前晚上8点以后这里就没什么人了,现在每天晚上都很热闹。”老城区一家精酿啤酒吧的老板兴奋地说。
这种以文化活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正契合了当前夜经济发展的趋势。央视财经发布的“中国夜经济活力指数报告”显示,夜经济正在成为新时代都市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和彰显城市特色与活力的重要载体。而像里院喜剧节这样的文化IP,正是激活夜经济的有效载体。
区域发展:文化产业的“溢出效应”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青岛里院喜剧节的成功举办,为人们观察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提供了有价值的样本。
“这种影响是多层次的。”有专家分析道,“首先是直接的经济效应,包括票房收入、住宿餐饮消费等;其次是品牌效应,提升了青岛作为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最重要的是产业聚集效应,吸引更多文化企业和人才向青岛集聚。”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青岛里院喜剧节期间,中山路区域共接待国内外游客约220万人次。“我是专门从北京飞过来看演出的,没想到青岛的文化活动这么丰富。”来自北京的游客王女士表示,“下次还会再来。”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青岛里院喜剧节的规格足以与乌镇戏剧节、阿那亚戏剧节和成都喜剧周相媲美,也为城市演艺文化创新指明了方向。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里院喜剧节体现了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几个重要趋势:一是从单一业态向综合业态发展,不再是简单的演出活动,而是集演出、餐饮、住宿、购物于一体的文化消费综合体;二是从标准化向差异化发展,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三是从短期活动向长期运营发展,通过品牌化运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记者手记:文化经济的“青岛答卷”
走在里院的石板路上,听着从各个剧场传出的阵阵笑声,你会深刻感受到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活力。这不仅仅是一场喜剧的狂欢,更是一次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成功实践。
在全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大潮中,青岛里院喜剧节以其独特的模式和显著的成效,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观察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窗口。它告诉我们,当传统文化遇上现代创意,当历史建筑遇上时尚艺术,产生的不仅是美好的体验,更是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遵循市场和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青岛里院喜剧节的成功,在于它找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最佳结合点。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的日趋成熟,像里院喜剧节这样的文化IP还将涌现更多,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贡献更大力量。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李倚慰
责任编辑:林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