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青岛点燃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引擎

当770个新域新质竞赛项目在创新浪潮中激荡,当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的号角吹响,2025新域新质创新大赛正以燎原之势点燃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引擎。这场汇聚全国智慧的顶级赛事,不仅是对高端仪器和制造设备、人工智能、网信、无人系统、航空航天五大领域先进创新成果的集中亮相和检阅,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平台。

9月21日至22日,2025新域新质创新大赛决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成功举办。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部署,大赛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联合青岛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是全国首个聚焦新域新质的专业赛事。

颁奖典礼

本届大赛以“智聚新域、慧集新质”为主题,聚焦高端仪器和制造设备、人工智能、网信、无人系统、航空航天5大领域,设置“自由探索+需求命题”2大赛道,设立“高校师生组”和“创新企业组”2个组别,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产业—金融—政府”六位一体融合平台,旨在探寻一批新域新质技术和产品,推动成果转移转化,精准选拔人才团队,实现“以赛促创、以赛促转、以赛促融”的目标,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

赛事组织方面,大赛动员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以及43所“双一流”重点高校广泛开展预选推荐,770项创新成果脱颖而出。面向广大用户单位征集68项需求,累计发布三批63项命题,多个项目成功揭榜并进入研发阶段。赛事评选方面,大赛始终坚持公正、公平、公开原则,组建了专家委员会、初赛评审组、决赛评审组,共计邀请包括杰出科学家、需求方骨干、企业首席专家在内的220余人次专家审议评审方案、开展项目评审,遴选233项优秀成果进行现场决赛,相关成果形成《新域新质创新大赛优秀成果汇编(2025)》。

按照大赛评审工作规程,经专家组评审和专家委员会审议,决赛共评选出72项获奖项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2个预选推荐组织单位获得“高校师生组”最佳组织奖,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12个预选推荐组织单位获得“创新企业组”最佳组织奖。

大赛决赛期间同步举办优秀成果展示、合作对接会、投融资对接会等亮点活动。共展出236项成果,吸引数千人次观展;邀请34家需求单位,深度服务52个参赛团队,促成21个项目与需求方达成合作意向;收集13.1亿元融资需求,吸引40家投融资机构参加,引导73个优质项目开展对接,达成40余项初步合作意向。

作为本次大赛的举办地,青岛西海岸新区“5+5+7”重点产业强势突破,具有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的综合工业体系,拥有34个工业大类、规上工业企业1173家,具备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条件。青岛在海洋科技、工业智造等多个产业链条正处在新质生产力厚积薄发的阶段,这也为科技项目的成果转化提供了沃土,青岛也正加速驶入“创新蓝海”。

据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组织部副部长张海舰介绍,本次大会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西海岸新区将积极放大大赛成果,持续关注、密切跟踪,为优秀人才和项目在新区发展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服务。在政策支持方面,放大市、区两级政策叠加优势,打造全景式人才政策赋能体系,涵盖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服务保障等核心板块,深入实施“双聘双跨”校企人才共享机制,全周期支撑人才在新区创新创业。新区将对荣获二等奖以上项目或获得投融资机构投资达到一定额度的,且在青落地运行良好的项目,积极推荐纳入市级“未来之星”人才工程、“产业领军”人才工程支持。

在金融赋能方面,打造“人才金”“人才贷”“人才板”相互融合的人才金融链条。聚焦初创期项目,设立“人才金”,对能够在新区实现产业化的科创项目,给予最高3000万元直接股权投资;聚焦成长期项目,提供最高6000万元“人才贷”;聚焦成熟期项目,发展“人才板”,辅导助力人才企业上市。

在场景打造方面,依托古镇口海洋科创中心等产业孵化空间,为大赛落地项目提供5万平方米孵化载体。积极搭建高能级成果转化、赋能平台,联合驻区高校共建智能制造、船舶海工、智能仪表等领域概念验证中心,给予最高2000万元资金支持,力争3年内将新增市级备案验证平台5个以上,为新域新质创新发展聚势赋能。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范镇

责任编辑:林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