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2025中国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览会暨CAMET论坛上,作为分论坛的“绿・智・融合可持续发展论坛暨总工沙龙”,吸引了来自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及全国主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设计、装备研发单位的十余位专家学者与总工代表,围绕可持续发展探索、绿色发展实践、绿色低碳设计等前沿议题,分享成果、共话行业未来。其中,青岛地铁重点系统分享了其在绿色城轨建设和绿智融合发展等方面的阶段性答卷,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在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从高速发展迈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青岛地铁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以绿色为底色、以智慧为引擎,全面构建绿色城轨体系,成为行业绿色转型的引领者。面对“城市轨道交通一直是能耗大户”这一现实,青岛地铁主动破题,不仅要算节能降本的经济账,更要做好践行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文章。
战略引领:明确绿色目标,绘制绿色城轨路线图
目前,青岛地铁年总电耗成本占年运营成本的10%。锚定“节电30%、降碳50%”的绿色发展目标,青岛地铁以绿色转型为主线,以清洁能源和人工智能为支撑,以“交通+能源”的绿色新型能源体系为突破,系统推进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培育绿色产业生态,实现从能源消耗大户向绿色城轨践行者的转型。
2022年,青岛地铁在行业内率先发布《绿色城轨发展实施方案》,提出“三步走”战略:2025年建成绿色发展体系、2030年实现碳达峰、2050年实现碳中和。这一系列顶层设计,为绿色城轨建设提供了清晰的实施路径和制度保障。
能源革命:绿智深度融合,构建“源网荷储控”一体化
青岛地铁坚持技术驱动,通过研发和应用绿色核心技术,实现节能降耗的历史性跨越。
在绿色技术方面,青岛地铁采用了列车全自主运行系统(TACS)、飞轮储能、车辆灵活编组、多源热泵、装配式建造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多项技术实现“从0到1”的突破。同时,积极跟踪钙钛矿光伏组件、固态电池、柔性互联等前沿技术,推动新技术工程示范与场景应用。
在智慧赋能方面,青岛地铁构建“虚拟电厂平台+线网智慧能源管控系统+多专业协同控制算法集群”三维控制架构,打造新型能源体系智慧大脑,实施“轨道交通+人工智能”行动,建设线网云平台和人工智能算力中心,推动大模型、智能体技术与绿色低碳发展深度融合。
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源网荷储控”一体化系统,打造“交通+能源”新型能源体系,实现城市轨道交通能源系统变革。“绿电引入”,利用地铁资源建设200兆瓦分布式光伏,规划100兆瓦集中式光伏开发,让地铁车站、车辆段屋顶变成了绿色电站。拓展海上光伏引入、绿电直连等应用场景。
“电网互联”,依托506公里中压供电环网,打造一张“网间互联,全域贯通”的供电网络,实现电能实时双向流动、功率动态均衡、全域协同互济。“负荷调配”,深度发掘200兆瓦负荷调节潜力,布局V2G充电桩、大功率充电设施、重卡充(换)电等多元能源消纳新场景,让地铁成为了电网的“调节器”。“储能增效”,科学布局电化学储能、飞轮储能、海底隧道抽水蓄能系统等多元化储能技术,大幅提升能源系统韧性。“能源智控”,打造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首个线网级虚拟电厂,将分布式光伏、储能、充电桩、微电网、可调节负荷及地铁沿线工商业等资源聚合为一个整体,动态参与现货电力市场,提升新型电力系统调节能力。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宋大伟
责任编辑:林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