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青岛高新区聚焦康复产业发展核心需求,围绕生态环境审批、管理、服务全链条,推出一系列精准化、创新性举措,构建起覆盖产业全生命周期的生态环境保障体系,有效破除了项目落地壁垒,为区域康复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绿色根基”。
专属指引“打头阵”,夯实产业环保基础
在推动康复产业发展中,青岛高新区从顶层设计发力,量身打造生态环境指引与服务模式,推动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同频共振。
青岛高新区编制《高新区康复产业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指导目录》《高新区康复产业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指导目录》,为康复产业链项目提供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流程生态环境指导,让企业发展“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对不涉及一类污染物排放且编制报告表的康复产业项目,实施环评告知承诺审批,1个工作日内即可出具环评批复,实现“立等可取”,大幅压缩审批时间。
同时,青岛高新区积极推动康复产业园区规划环评审查,引导上下游产业链项目向园区集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对园区内项目简化环评文件中选址分析、现状调查、环境质量监测等编制内容,审批部门同步精简对应审查环节,进一步提升审批效率。
值得关注的是,青岛高新区还针对康复产业项目开展AI智慧环评服务。康复机器人、智能康复器械、医学转化中心、康复制造集群企业等,可通过AI技术初步分析项目选址选线合理性、环保政策符合性、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并获取专业意见建议,为企业前期项目策划和政府招商引资提供科学支撑。
审批创新“加速度”,助推项目落地投运
为破解审批流程烦琐、企业办事成本高等问题,青岛高新区以改革为抓手,创新审批服务与环境管理模式,为康复产业项目落地“提效减负”。
在政务服务方面,青岛高新区实现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全流程网办”,并推出多项“同步办”“一体办”“联合办”服务。其中,辐射类建设项目审批与辐射安全许可证“同步办”、环评审批与排污许可证核发“一体办”、辐射安全许可与放射诊疗许可跨部门“联合办”,多维度压缩审批周期,加速康复产业项目落地投运。
在污染物总量管理上,青岛高新区明确:康复产业园区项目中,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五项主要污染物单项新增年排放量低于阈值的项目,免予提交总量来源说明,由生态环境部门统筹替代来源并纳入台账管理,切实为企业“松绑”。
此外,青岛高新区还创新推出康复产业集群打捆审批机制。园区内同类型康复产业项目、康复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及应用示范工程、康复产品制造业创新中心、康复特色中试平台等,可由园区管理部门作为代办主体,打捆编制环评文件并申请统一审批,显著降低企业单独办理成本。
在辐射安全许可领域,青岛高新区进一步简化材料要求,对仅从事Ⅱ、Ⅲ类射线装置销售且无设备贮存、调试环节的企业,若设备直接由厂家发货至使用单位,可凭承诺及生产、使用单位证明材料,免于提交设备贮存场所、安全防护设施等证明文件,让企业办事更便捷。
服务保障 “强后盾”,筑牢绿色发展屏障
在优化审批流程的同时,青岛高新区同步完善污染防治与服务保障体系,为康复产业提供全方位、精细化的生态环境服务,筑牢产业绿色发展屏障。
在医疗废物处置方面,青岛高新区在西片区重点医疗机构(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眼科学院、青岛脑病康复医院等)设立医疗废物集中收集点,服务范围覆盖中小医疗机构及科研院所,有效降低处置成本,提升处置效率,解决企业后顾之忧。
针对企业环保培训与应急需求,青岛高新区推出“邀约式”定制化环保培训服务,向企业公布员工培训课程目录并及时对接,精准了解企业具体需求和期望形式,提供“量身定制”的培训内容。同时,成立环境医院,指导企业污染防治系统规范运行。对医疗机构应急预案实施集中评审,组织辐射、环境应急综合演练,统一开展噪声监测,全面提升企业应急处置能力。
在环境监管方面,青岛高新区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实现“精准监管、差异服务”。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等优质企业,实施“非现场检查为主”的正面清单管理;对环保基础薄弱的小微企业,提供“点单式”执法帮扶,减少对企业研发生产的干扰,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为引导产业绿色转型,青岛高新区依托生物医药产业清洁生产审核试点成果,公布问题及解决方案资源库,并依据《生物医药产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指导康复企业在科研、技术应用中推进持续清洁生产,助力企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
一系列创新举措的落地实施,不仅为青岛高新区康复产业发展营造了优质的生态环境,更彰显了园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心。未来,青岛高新区将持续优化生态环境服务,不断完善保障机制,为康复产业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支撑,助力打造全国领先的康复产业集聚区。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封满楼 通讯员 刘文研
责任编辑:林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