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在2025中国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览会暨CAMET论坛上,青岛地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君发表《AI赋能 创新驱动 迈向城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主题演讲,系统介绍了青岛地铁在科技领域的创新实践,展现了以人工智能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的坚定步伐与显著成效。
青岛地铁目前承担着青岛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投融资、经营开发及低空经济发展等职能。青岛地铁线网远景规划21条线路、900公里,已批复13条、506公里且全部开工建设,其中8条线路、352公里已开通运营,日均客流150万人次,另有8条线路、154公里在建。
面对新时代发展要求,青岛地铁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深入实施“1635”发展战略,瞄准“双一流”目标,坚持“六个强化”理念,通过“三位一体”系统推进路径,聚焦建设、运营、开发、经营、资本运作五大赛道持续发力。
基于政策引领和问题导向,青岛地铁积极配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大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城轨行业的应用,在2025年4月首发的城轨行业大模型基础上,研发了以“混合专家型大模型+26个智能体”为架构的青铁大模型和智能体。在大模型的研发应用实践过程中,重点完成了四项关键工作: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系统推进的工作思路,青岛地铁规划并编制了“人工智能+”三年行动方案;二是采用业主主导、生态联创的组织方式,构建了“内部伴随+外部联创”研发体系,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应用;三是遵循场景牵引、数据驱动的实施路径,青铁大模型以城轨行业大模型为基座,构建了“大模型+小模型”的混合专家型大模型,参数达到百亿级;四是依托模型融合、垂域适配的技术路线,实现了建造、运行、运维、企管四大板块业务场景的100%覆盖。
在数智融合方面,青岛地铁将人工智能与城轨业务进行了深度匹配,发布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城轨总体规划,同时创新构建了“业务目标导向、全生命周期管控”的数据治理体系,全面赋能建造、运行、运维和企管四类城轨业务。
在绿智融合方面,青岛地铁全力推进“智慧赋能绿色、绿色拓展智慧”的双向驱动,以智慧技术赋能绿色城轨,提出2030年实现“节电30%、降碳50%”的总目标。打造新型能源体系智慧大脑,构建“人工智能+绿色城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智能调控型虚拟电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聚合调控地铁内部及周边分布式可调资源,深度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全面应用智慧能源管控,推动线网级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全面应用;深度推进多系统协同节能,应用车辆—信号—供电多专业耦合节能技术,构建多系统协同优化的人工智能模型,“用智慧让绿色更绿色”,形成“1+1>2”的新质生产力形态。
在双业融合方面,青岛地铁以人工智能为引擎,驱动“轨道交通+低空经济”双业深度融合,已牵头成立了青岛市低空经济联盟。
展望未来,青岛地铁将全面推进AI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与赋能应用,助力产业升级与集群发展。计划到2027年实现90%的场景赋能,到2030年基本实现100%场景覆盖,推动数据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建成高度智能、人机协同、业务融合、流程集约、共创分享的双业融合发展新形态。同时,加快推动“咨、建、运、维”一体化智能商业模式落地,构建智能技术、产品与服务生态,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人工智能赋能下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与产业变革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张君说:“对地铁企业而言,‘人工智能+轨道交通’已不是‘可选项’,而是‘必答题’,更是‘抢答题’——既是顺应时代浪潮、抢占未来制高点的关键一跃,更是深化改革创新、锻造核心竞争力、扛起国企使命担当的生死之战。”
张君也向轨道交通行业发出共同参与城轨人工智能共研体的邀请。他表示,青岛地铁愿与各方携手,共商场景、共研技术、共促发展,打造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和标准体系,以AI为引擎、以数据为燃料,以时不我待的历史使命感和紧迫感,在智能时代的征程中跑出加速度,共同为城轨行业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作出新贡献!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宋大伟 通讯员 李鹏飞
责任编辑:林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