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北部的宝山镇,村民多以果木种植、畜牧养殖为主,因此闲散地多、杂草多、养殖户多的“三多”问题较为突出,加之镇域属丘陵地貌,部分村庄规划建设存在“村中有场、场边有户”的不合理现象,如柴草乱堆乱放、树枝大量堆积、养殖粪污裸露乱排等,一直是宝山镇人居环境整治的最大短板。宝山镇坚持“党建引领、试点先行、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通过构建责任体系、创新“共享”模式、完善长效机制“三维”发力,彻底改变镇域面貌,打造洁净宝山,推动人居环境整治水平实现质变。
构建三级责任体系,党建引领攻坚突破
宝山镇建立“镇党委抓总、三级书记分层指导、党政成员包村、机关干部包组、保洁员划片包干”的网格化责任体系,开展“大起底、大整治、大提升”活动,摸排突出问题1200项,建立整改台账,明确责任人及整改时限。选取3个自然村试点示范带动,通过“村干部带头清、党员主动清、村民动员清”三步工作法,清理5亩集体机动地,建成9个“共享场院”,集中堆放柴草堆343个,腾退空间打造“一米菜园”“一米花园”,形成易操作可复制、好推广的样板经验。制定人居环境考核细则,成立督导组,实行考核结果与保洁经费、村干部绩效挂钩机制,月度检查低于80分的自然村按分减发5%保洁费,对连续不达标村书记实施诫勉谈话,推动压力传导到“最后一公里”。
创新共享治理模式,破解环境整治难题
宝山镇通过共享场院来精准破题。整合闲置场院、林地等资源,按照“就近建设、就近使用”原则,建成264个“共享场院”,覆盖全部44个自然村,划分秸秆暂存区、农机具停放区等功能区,免费供村民使用,累计集中堆放柴草堆3566个,“小投入”破解乱堆乱放“老大难”。投入扶贫资金200万元,共享养殖提升“双值”。宝山镇尧王山前村建设的集中养殖场,可容纳牛羊600头,解决67户散养户粪污直排问题,打造“集中养殖、科学管理、粪污无害化处理”的生态养殖模式,既扮靓村庄“颜值”又提升产业“产值”。统筹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城维费、镇级扶贫资金等共计510万元,动员21家企业捐赠40万元,组织526名公益岗参与整治,年节省保洁经费160万元,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助力、公益岗补充”的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
完善长效治理机制,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德育积分焕发新动力。宝山镇将“柴草乱堆”“垃圾分类”等纳入“1+5+N”德育乡村评价体系,村民通过清理“四大堆”等行动获取积分,累计兑换奖励40万元,清理乱堆8000余处,带动3万余人次主动参与,实现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同时组建44支“1+2+3”村级管家服务队(1名党员牵头+2名保洁员负责+3名志愿者辅助),建立“划片包干+动态巡查”机制,开展场院设施维护、秩序管理专项行动37次,整改围挡破损等问题120处。实施“拆违建绿、见缝插绿”行动,利用整治腾退土地空间再造提升品质。栽植翠竹2200米、百日红等景观植物20亩,打造口袋公园18处、生态停车场9个,形成“场院规范-环境美化-品质提升”的良性循环。
共享农机具停放处
截至目前,青岛西海岸新区已建成1642个共享场院、27个共享养殖场、358个共享农机具停放处,有序规范堆放柴草堆37279个,科学集中养殖大型牲畜525头,安全整齐存放农机具384台。“三个共享”既破解了柴草、杂物、农机具乱堆乱放的问题,又美化了环境,提高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为深入推进村庄清洁行动提供了示范样板。
未来,青岛西海岸新区将持续秉持系统规划、统筹推进的战略方针,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坚持美村与富村并进、塑形和铸魂并重,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协同推进,既用好示范点带动、干部绩效挂钩等“老办法”,更拿出新措施、新行动,把“德育乡村”等基层治理方式和人居环境整治有机结合,推动形成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乡村生活生态的良性循环之路。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范镇 通讯员 曹艳星
责任编辑:李赛男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