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涛汹涌的深海,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油气管道,到探索海洋奥秘的观测浮标,再到矗立在风浪中的海上风电场,这些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时刻面临着海水腐蚀这一“隐形杀手”的威胁。
青岛雅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一家深耕腐蚀防护领域二十载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正以其领先的阴极保护技术和智能化解决方案,为这些“大国重器”构筑坚实的“防腐铠甲”。其自主研发的智能恒电位仪、腐蚀监测终端及智慧控制系统,不仅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更在极端海洋环境中展现出卓越性能,成为守护蓝色国土安全的关键力量。
技术成果填补空白,守护“深蓝标兵”
“管道是国家的地下‘能源动脉’,我们的任务就是让它永葆活力。”青岛雅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仲维敏表示,雅合科技的核心技术就是阴极保护,近年来持续在管道防腐、海洋钢结构防腐技术升级的道路上不断开拓,这些技术成果不仅填补了我国相关产业领域的空白,还对海洋工程核心装备国产化发展等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如今,公司研发的强制电流阴极保护系统,已成熟运用在诸多案例场景中。在距离广东珠海东澳岛北侧1.5公里的南海,波浪能供电观测浮标“观海一号”像个沉稳的哨兵扎在深海。它是能抵御超强台风的“千里眼”,不仅具备空中、水面、水下立体观测海洋的能力,还可以利用无穷无尽的海水波浪给自己发电,从而保持长期不间断地向大陆传输着深海数据。
“‘观海一号’所处这片海域,具有高盐雾、强洋流、台风频发的特点,对我们的产品来说是极大的考验。”回忆起研发过程中的挑战,雅合科技技术开发部经理高桂飞记忆犹新,设备舱安装环境存在湿度高、温度高、盐雾等问题,而传统的海洋钢结构使用的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载荷大、维护难,腐蚀产物还会产生较多污染。“于是,我们将思路转为开发适应海洋环境的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系统,从而使得金属腐蚀发生的电子迁移得到抑制,避免或减弱腐蚀的发生。”
2022年,雅合科技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合作,完成了“观海一号”的强制电流阴极保护设计与施工。目前,“观海一号”的阴极保护系统运行稳定,经过了严苛的海洋环境测试,保护效果良好。
“电化学+智能化”创新融合,给出“中国方案”
在“海洋强国”“海洋强省”的战略蓝图下,从深海油气到海上风电,从潮汐能源到养殖牧场,新兴海上能源产业发展迅猛。而这些都离不开钢结构,像观测浮标的基体、钻井平台的钢桩、海上风电场导管架等,时刻面临着海水浸泡、暗流冲洗、生物附着、台风侵袭等威胁,因此,构件防腐技术的升级,刻不容缓。
如何有效抵御这种侵蚀,延长这些价值数亿甚至数十亿的基础设施寿命,是海洋工程的世界性难题。而青岛雅合科技,这家扎根青岛二十年的企业,通过“电化学+智能化”的创新融合,给出了“中国方案”。
2023年,一个新任务让雅合科技再次挑上“为国守护能源动脉”的重担。渤海湾一座海上风电场升压站导管架的防腐保护任务,为其带来新的挑战。
“导管架总高46米,防腐面积大,腐蚀环境差异显著,防护需求各不相同。”青岛雅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红军说,如果使用传统的阴极保护方式,则面临保护不均匀、管控难度大的痛点,因此,必须要进行技术革新。
“由于深海属于极端环境,团队像翻大山一样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最终取得终端防护技术的突破。”王红军介绍,雅合科技的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系统、监测控制系统均已获得中国船级社认证,彰显了技术的可靠性与专业性。与中国海洋大学院士团队合作研发的海洋钢结构健康管理平台,入选了青岛市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示范类项目、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穿上“防腐铠甲”, 走向产业链高端
当前,数智化浪潮迅猛发展,也成为油气管道腐蚀防护行业的发展方向。而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对雅合科技的创新迭代提出了更高要求。
基于卫星、物联网通信技术,公司的创新中心还开发了多源数据融合的管道状态智能诊断及预警技术,解决了管道行业在多元数据监测及应用方面的难题。
作为国家管网、中石化等大型能源企业的重要合作伙伴,雅合科技拥有1200万元注册资本,拥有百余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目前产品覆盖国内50%以上的主干长输油气管道,成为西气东输、海上风电等国家战略工程的核心配套。
在国际市场,非洲的能源管道、中东的油气田、东南亚的港口设施中,雅合技术正推动中国防腐装备走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
关于未来发展,仲维敏表示,我们提出了“两‘海’战略”,不仅要把公司的产品推广到海外,还要继续深耕海洋市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与中亚、东南亚以及中东地区的合作。此外,我们与中国海洋大学在海洋钢结构腐蚀健康监测方面,已承揽了青岛市的攻关计划,通过产学研协作构建行业健康生态,研发出能够解决市场痛点的科研产品,助力青岛蓝色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姜姗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