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期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相关情况。
建设意义
青岛国际航运中心的高水平建设,将为沿黄腹地乃至上合组织国家、RCEP国家提供国际贸易便利化综合服务,切实降低山东半岛乃至黄河流域腹地综合物流成本,引领形成新质生产力产业集群。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对于支撑青岛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北方对外开放门户,引领山东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建设,服务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支撑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目标
到2028年,青岛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和框架初步形成,围绕“强辐射、强功能、强引领”实现全面跃升,建成全球一流的国际门户枢纽、东北亚领先的综合服务中心、创新引领的区域发展引擎。到2035年,基本建成服务黄河流域、协同东中西部、面向亚太、联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具有国际资源配置能力和竞争力的青岛国际航运中心。
指标体系
围绕以上发展目标,《规划》涵盖了强辐射、强功能、强引领三个方面,涉及港口货物吞吐量、船舶燃供、能源交易、航运保险、海事仲裁、绿色燃料加注以及新华·波罗的海指数分解指标等43项内容的指标体系。
发展策略
《规划》提出“强化双枢纽引领、提升大通道支撑、构建四大高地、布局五大片区”的发展策略。强化双枢纽引领,完善港口功能布局,加密海向航线网络,优化设施供给体系,强化水上安全保障,建设辐射全球、世界一流的国际航运枢纽。加快现代化机场建设,织密特色航线网络,打造上合自由贸易空港,建设面向日韩、联通上合的国际航空枢纽。
提升大通道支撑,构建辐射黄河流域、联通日韩和上合组织国家、对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物流大通道主轴,提升国际多式联运服务效率,发展高效、便捷的专业物流服务与供应链综合服务。
构建四大高地,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服务高地,促进国际船舶到港服务、航运金融保险服务、海事海商法律服务发展。打造国际贸易开放合作高地,推进口岸综合服务、大宗商品贸易结算服务、出海企业境外综合服务发展。打造创新型临港产业高地,优化提升优势临港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临港产业,积极布局未来产业。打造面向未来的港航科创高地,实现智慧港口、智慧航运、智慧物流、绿色低碳等领域全面引领。
布局五大片区,根据不同区域基础优势和发展特色,推动青岛港航物流相关要素向重点片区集聚发展,形成“五片区集聚”的空间格局。重点建设前湾现代航运服务集聚区、上合多式联运和临空经济示范区、董家口港产城融合发展先行区、国际邮轮经济协同发展区、航运服务总部经济区,形成特色突出、协同发展的五大集聚片区。
“四大优势服务品牌”+“四大特色服务平台”
面向特色细分领域,打造“四大优势服务品牌”,培育“四大特色服务平台”。
东北亚海运快线组织中心。整合优势航线组群,依托多式联运和水水中转、国际中转,打造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青岛直达快线。国际多式联运组织中心。打造全国唯一的海陆空铁国际多式联运组织中心,提供跨境多式联运服务、全程物流服务、供应链金融保险服务、全程信息可视化服务等。东北亚国际船舶服务中心。发挥青岛港区位优势,为到港船舶提供船舶供应、船舶修造、船员管理、船员培训、船员到港综合服务。东北亚大宗商品贸易中心。推动建设北方大宗商品储运基地,为区域提供大宗商品储备、交易、分拨、配送及相关物流供应链、融资结算、指数信息等服务。
出海企业境外综合服务平台,将青岛打造成为企业出海境外服务“桥头堡”,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境外信息咨询、投融资方案、全程保险等服务支撑。海洋装备交易和租赁平台,依托船舶交易平台,以海工设备租赁、工程船舶租赁、拖轮交易、港航类设备物资处置为特色,提供海洋装备交易、租赁、信息、融资结算等综合服务。供应链金融创新平台,强化金融对新型制造业供应链的支持保障能力,提供电子仓单融资、供应链金融等特色业务,打造全国性电子仓单综合服务中心。国际化涉海案件多元解纷平台,推动海事海商法律服务机构协同合作,促进海事司法与仲裁有机衔接、协同转化,构建完善“调解+仲裁+诉讼”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强化组织保障
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工作专班机制作用,协调解决发展政策与机制创新中的关键事项。构建青岛现代航运服务业统计制度和监测体系,提升行业运行管理和调节能力水平。
加强区域合作,加强港口航线调配、全程联运、口岸通关等方面的合作,引领区域港口构建效率更高、服务更优的重点货类运输系统。打造胶东经济圈与日韩深度合作的“胶东渠道”,加强与津冀苏辽等地港口海事互联互通互动。
强化法治保障,完善青岛国际航运中心配套制度建设,深入规范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航运服务体系建设、航运创新建设、航运营商环境建设、保障与监督等有关内容。
强化资源保障,加强与港口和航道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现代服务业规划、城市群规划等的统筹衔接,做好重大项目要素保障。争取国家超长期国债、中央预算内资金等对重点项目的支持。
强化人才保障,加大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快培育船舶经纪人、航运保险经纪人、海事海商仲裁员等从业人员队伍。探索建设港航领域产教融合共同体和示范区,建立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
完善政策体系,积极争取在增开中欧班列图定线路、提升青岛机场枢纽层级、获批国际航行船舶保税加油许可、扩大启运港退税范围、开展沿海捎带业务、推进国际船舶登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鼓励出台专项激励和扶持政策,扩大航运服务供给规模、丰富服务类型、提升服务质量。
航运服务实力和比较优势进一步凸显
经过持续赋能,目前青岛航运服务综合实力和比较优势进一步凸显,根据《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25年)》,青岛“航运服务”指标晋升至全球第16位,航运金融指标较去年提升2.61分。
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市委金融办会同驻青金融管理部门统筹推进航运金融发展,着力引导全市金融系统持续支持赋能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实现了三个“提升”。
航运产业融资规模提升,制定航运金融产业指导目录,引导金融机构精准服务航运产业,拓展船舶融资和供应链金融业务,支持港航企业上市融资。截至8月,全市航运信贷融资规模达到1049亿元,较年初增加83亿元。青岛港、海丰国际、洲际船务等6家港航企业直接融资额达172亿元。
航运保险保障能力提升,引导航运保险专营,引导支持东海航运保险、人保财险、平安财险等在青设立总部级航运保险实体,全市航运保险经营机构达28家,上半年累计提供风险保障金额超过2500亿元。鼓励保险机构创新丰富保险产品谱系,提供科考设备保险、新能源船舶险等产品,承保全国首单科考设备保险及“蛟龙号”“深海一号”等大国重器的保险。
航运跨境结算便利化水平提升,推动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推进境内运费外汇支付便利化应用场景试点提质扩面。全市外汇展业改革试点扩至10家银行机构。前8个月,全市人民币跨境收支金额超过4000亿元,同比增长将近30%。
加力促进航运金融发展
下一步,将聚焦“三强”目标,多维并进,加力促进航运金融发展。围绕“强金融”,加力构建多层次航运金融服务体系。持续拓宽航运金融服务版图,支持银行设立航运金融事业部,支持保险机构设立航运保险中心,支持创投风投资本推动港航产业并购和转型升级。围绕“强港口”,加力金融赋能世界级港口群建设。用好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港口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补充资本金,引导信贷资金精准支持码头扩建、智能化改造和航运节能减排项目,汇聚AIC股权投资基金和险资等长期资本助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围绕“强航运”,加力航运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将深耕港航供应链金融,拓展船舶融资、仓单融资等业务。针对集装箱船舶更新和新造船需求上升趋势,引导金融机构开发航运特色金融产品,创新融资模式,支持绿色航运发展。大力发展飞机、船舶融资租赁业务,带动航运业快速发展。
建设国际贸易开放合作高地
国际航运中心不仅仅是货物吞吐的物理枢纽,更是高端航运服务要素的聚集地和价值创造中心。青岛提出要打造国际贸易开放合作高地的目标。
围绕建设国际航运枢纽,近年来青岛不断强化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在建项目提速增效。去年以来,积极推动董家口港区12万吨级油品码头工程、齐鲁富海原油库工程、粮食筒仓三期及配套工程竣工投产,9月2日,董家口港区第二座40万吨矿石码头通过竣工验收现场核查。董家口港区新增罐容60万立方米、通过能力增加2595万吨,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作用进一步增强。一批新项目加快推进。去年,青岛港总体规划批复后,加快启动总投资770亿元的港口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今年以来,董家口港区北三突堤7—8#泊位,琅琊台湾作业区湾底通用码头、东部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等项目前期手续加速推进。目前3个项目的岸线均获交通运输部批复,力争尽快开工建设,确保“十五五”期间陆续建成投用。加大高质量项目储备力度,扎实做好争取纳入国家“十五五”专项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储备工作,在遵循“战略留白”基础上,结合市场需求研究谋划一批重大港口项目前期工作,为我市港口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建设通达全球的枢纽辐射网络,优化内外贸航线布局。重点打造日韩、东南亚、中东、印巴、欧美五大优势航线组群,提升“一带一路”优势航线数量;持续加密日照、烟台、威海及渤海湾港内支线,构建内外贸互补、干支线配套、近远洋兼备的航线体系。今年1—8月新增航线14条,集装箱航线突破230条,海上航线网络持续加密。完善内陆港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作用,沿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郑州、西安、乌鲁木齐等内陆枢纽城市建设海铁联运中转基地。今年以来新增内陆港3个,总数达到54个。提升多式联运效率,创新多式联运组织模式,推动建设国家级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积极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今年1—8月,中欧班列开行857列,海铁联运线路总数达86条,完成海铁联运量198万标准箱,排名持续保持全国首位。
打造智慧绿色港口全国样板
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港口”建设,持续放大全国产全自主技术影响力,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桥吊平均单机作业效率达到62.62自然箱/小时,第十三次刷新装卸效率世界纪录。青岛港国家人工智能(交通)应用中试基地成为全国港口领域唯一国家级人工智能基地。
推动岸电使用常态化,制定发布《青岛市港口和船舶岸电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明确岸电使用激励措施。首创省内岸电数据平台,实现岸电使用实时动态监测。截至目前,岸电接电量1188.7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20%。强化船用清洁燃料加注保障,积极开展甲醇、B24生物燃料油等清洁能源加注业务,6月14日北方港口首单国际航行船舶生物燃料油加注业务在我市落地,8月14日完成首单船用甲醇加注业务。目前正在开展董家口港区小型LNG加注船靠泊码头技术改造,力争年内完成改建。
下一步,将围绕《规划》关于“建设辐射全球、世界一流的国际航运枢纽”的战略定位,加快推动董家口港区、前湾港区重点港口项目建设,聚力打造世界一流港口设施;扎实开展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工作,构建沿黄陆海大通道,扩容航运物流新通道;丰富人工智能在港口领域的应用场景,完善航运清洁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全面推动港口智慧化绿色化转型。
港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
从全球主要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来看,航运中心和城市发展既是相互依托也是互为促进的耦合共生关系,本质上是如何高质量推动港区、园区、城区融合互促。
近年来,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安排,市发展改革委先后牵头成立青岛市港产城融合发展专班和国际航运中心港产城联动部,印发《深化港产城融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统筹推进港区、园区、城区高质量发展。
放大“港”的优势,全力支持港区扩能提效。破解青岛港集装箱发展规划瓶颈,积极争取将东部集装箱码头等项目纳入国家规划,为港口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供规划建设依据。统筹推进7-8#泊位、湾底通用码头工程等重点项目用海、岸线等手续加速办理,争取年底前具备开工条件,3个项目预计可直接带动固定资产投资近200亿元。
提升董家口港区集疏运效率,大力发展海铁联运,成功获批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海铁联运量连续10年保持全国第一。积极推动前湾港区北岸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加大董沂铁路建设推进力度,推动港口集疏运体系扩容提质。全力做好“十五五”纳规争取工作。抢抓国家、省各类综合性及分领域规划编制窗口期,争取一批港产城融合重大项目纳入上位及青岛市本级规划。
做足“产”的文章,加快推动园区转型升级
依托市北老港区,规划引导形成邮轮旅游与城市更新联动发展新格局,打造融合发展窗口示范区。成功招引上海蓝梦国际邮轮北方总部落户邮轮港区,实现青岛国际邮轮公司区域总部“零突破”。截至8月份,共运营邮轮航次18个,接待出入境旅客超6.5万人次。豪华邮轮“梦想”号来青维修,实现豪华邮轮后市场产业零突破。
依托前湾港区,发挥青岛自贸片区政策创新优势,规划发展港航物流、船舶交易、航运科技等现代航运服务业,打造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出台《支持航运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办法》,成功招引希腊菲尼克斯船级社亚洲总部落户青岛自贸片区,填补在全球头部船级社总部空白。首单国际航行船舶甲醇加注业务成功落地,青岛港成为国内少数同时具备生物燃料油、甲醇加注能力的港口之一。
依托董家口港区,发挥大港口、大园区、大产业优势,积极发展高端化工与新材料、氢能等产业,打造融合发展活力示范区。高端化工与新材料作为董家口经济区的主导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三链一板块”[]为主体的产业集群,累计完成投资1500多亿元,为董家口港区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氢能产业园成功入选省绿电产业园试点,园区成立以来,已累计签约氢能产业项目22个,签约投资额超140亿元。
提升“城”的品质,持续攻坚城区更新建设
加速邮轮港区焕新蝶变,提速邮轮港启动区重点项目建设,依托综合客运枢纽、航运中心等载体开展高端航运服务业招引和城市更新,加速老港区焕发新活力。推进董家口港城一体建设,支持董家口新港城建设,统筹董家口港区、泊里和琅琊镇融合发展,完善港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打造高品质新港城。强化规划协同引领,发挥市“十五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机制作用,指导区市、部门在编制专项规划时,注重统筹港产城一体布局,以规划为引领,赋能临港区域释放发展新动能。
下一步,将积极探索“政企联动、港城互促、产城一体”的港产城融合发展新路径,充分激活港区、园区、城区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宋大伟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