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青岛西海岸新区自然资源局发布公告,对青岛融合新材料建设的Mini LED背板项目规划及建筑方案变更进行批前公示。
据悉,项目总投资25亿元,占地约200亩,规划建设2条生产线兼容生产超薄玻璃,一线已于2024年10月18日点火投产。
此番是该项目自2022年开工建设以来,第三次迎来规划变更。作为新型显示产业链的上游关键材料环节,在一线投产10个月后,再次调整项目规划,究竟有何深意?
作为青岛光电产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Mini LED背板项目自规划之初就承载着提升我国新型显示产业链自主化水平的使命。
项目位于西海岸新区黄张路以西、淮河路以北,总投资25亿元,占地约200亩,2022年4月开工,一期主体2022年11月完工,规划建设2条Mini LED背板生产线兼容生产超薄电子保护玻璃,一线已于2024年10月点火投产。
项目开工以来,已进行三次规划及建设方案批前公示。
2022年12月的公告中,提到新建生产车间11栋、库房6栋、35KV变电站1栋、配电楼1栋、门卫室1栋;
2023年9月,变更内容涉及配电楼尺寸调整、变电站位置移动及车间与库房的面积、高度调整等;
而此番第三次变更涉及了9项规划调整,如1 # 库房雨棚宽度由6米增至8米,多个车间门窗位置优化,增加卷帘门和疏散门设计,修正部分车间效果图等。
这些看似细微的调整,背后却是企业对生产线布局的精密优化。据青岛融合新材料介绍,Mini LED背板项目所生产的产品是新型显示产业上游关键材料,也是突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国产化替代的核心产品。
据此前披露,项目建成后年产Mini LED背板2000万平方米,将引领Mini LED技术加速发展,满足高清化、轻薄化无缝拼接等需求。
在青岛产业版图中,Mini LED背板项目扮演关键角色。
作为青岛光电产业园超薄电子玻璃生产及深加工项目的核心板块,该项目与总投资50亿元的3D车辆盖板项目等,共同构成百亿投资规模的光电材料生产基地。
据了解,青岛光电产业园超薄电子玻璃项目规划建设Mini LED背板玻璃生产线、3D车载盖板保护玻璃生产线,年可生产Mini LED背板4000万平方米、3D车载盖板保护玻璃2400万片,这些产品将直供京东方、富士康、海尔、海信等龙头企业,实现“就近配套”的产业链协同。
从产业层级来看,包括Mini LED背板项目在内的整体项目,均属于新型显示产业链的上游关键材料环节,其投产有效缓解了我国新型显示上游核心基础材料“卡脖子”问题。
而青岛融合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项目主体,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这家成立于2021年的企业,主要从事Mini LED背板(盖板玻璃)研发、生产等方面业务,公司拥有182项专利技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保护体系。
在青岛明确将新型显示所属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两个先导产业之一的背景下,Mini LED背板项目的落地,折射出的是青岛新型显示产业“向上突围”的发展势头,也将进一步完善新区“芯屏”产业配套体系。
但在突破上游材料同时,也要看到青岛新型显示产业链的完整度依旧有待提高,例如,产业链上游的设备、芯片,中游的面板制造等环节相对薄弱。
哪怕是在已有突破的上游材料方面,对比深圳元亨光电等行业领军企业——近三年产值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2.87%、基于GOB工艺的户外Mini LED显示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青岛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这,对青岛的技术研发与创新生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圳的核心经验或可作为借鉴。
例如,激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加速技术转化;强化产业链上游布局,依托龙头企业如京东方等,吸引配套材料企业落户;提供全生命周期护航,补齐高端研发人才缺口等。
也就是说,青岛从技术引进转向自主创新、从产业链下游向上游核心领域突破的这条路,仍需加速。
来源:凤凰网
责任编辑:崔现香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