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举办“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青岛市系列现场媒体见面会第一场。青岛城市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宏宇出席见面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赵宏宇表示,青岛地铁大模型为行业带来了可复制、可推广的AI技术应用范式,推动行业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并将通过“联创体+实验室+突击队”协同模式,吸引更多产学研力量参与,催生出完整的行业生态体系。青轨科技将依托场景、数据和产业优势,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
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智慧城轨
近年来,随着以chatGPT、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大语言模型的语义理解、知识检索、文本生成等方面的能力,与行业内领域知识进行深度融合,打造行业大模型成为行业热点。今年4月25日,由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牵头、青岛地铁研发的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人工智能大模型在青首发,填补城轨行业应用空白,也标志着城轨行业正式进入大模型时代。
记者了解到,青岛城市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是青岛地铁集团全资子公司,成立以来一直在智慧城轨领域深耕,主要包括智慧建造、智慧运维、智慧运行、智慧企管等,致力打造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的智慧城轨系统解决方案。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非常重视技术创新,始终保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近年来,与山东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高校开展了多项产学研合作,承担了多项市级重大科研项目,获得发明专利等各项知识产权74项及团体标准5项,完全自主研发的供电智慧运维、智慧工地等多个拳头产品荣获山东省轨道交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山东省首版次高端软件等10余项省、市及行业奖项,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公司先后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省瞪羚企业、山东省优秀软件企业等多项荣誉资质,目前正在申报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开展“轨道交通+人工智能”行动
随着今年年初DeepSeek国产大模型的发布,人工智能也越来越贴近普通人的生活。赵宏宇说:“我在上周去上海参加了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震撼很大,人工智能包括大模型、智能体、具身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发展非常快,对于轨道交通行业来说,也搭上人工智能发展的快车道,现在人工智能已经逐步深入到轨道交通建设、运营、运维等各个环节。”
当前,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存在运营成本高、安全压力大、突发客流与突发事件响应速度慢、乘客服务精准性不足、企业精细化管理不深等发展难题。对此,青岛地铁积极开展“轨道交通+人工智能”行动,联合13家高校、企业共建人工智能联合创新体。经过近2年的研发,发布地铁行业首个垂域大模型1.0版本,并在6号线开展了大模型的部署调试,以及供电、车辆、机电和智慧车站4个智能体的试运行,赋能设备维修、乘客服务、运营组织等业务领域,实现了数据灵活统计、知识快速查询、乘客精准服务、故障快速定位等应用,有效推动了业务重构、流程再造和组织变革,可大幅缩减作业流程、缩短故障处置时间,提升地铁运营效率。
人工智能让地铁服务更智能更精准
对于地铁乘客来说,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让乘客服务变得更加智能、精准。赵宏宇说:“例如,智慧车站智能体可以自动识别需要帮助的乘客。”之前,轮椅乘客等特殊乘客坐地铁需要工作人员协助乘车时,都是通过提前拨打热线电话,双方约定好接送时间、地点等信息,如果没有提前知会,需要等地铁工作人员巡站发现了才能给乘客提供帮助。“应用了大模型之后,智慧车站智能体可实时自动识别需要帮助的乘客,将信息传递给地铁工作人员,确保第一时间给乘客提供帮助。”
以供电设备跳闸为例,供电智能体可以第一时间对故障进行精准定位,并主动列出作业风险点,自动生成处置建议和物料清单,人工操作流程由27步缩减至7步,处置效率提升70%。
智慧车站综合管控平台
青铁大模型加速行业技术迭代
目前,青岛地铁大模型已为行业带来了可复制、可推广的AI技术应用范式,打破不同城轨系统间的数据壁垒,加速行业技术迭代。赵宏宇说:“智能体所积累的海量运维数据与故障预测模型,将逐渐形成行业知识库,助力其他城轨企业降低研发成本,实现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
同时,“联创体+实验室+突击队”协同模式,打造全新的行业生态圈,将吸引更多产学研力量深度参与轨道交通智能化建设,催生出覆盖技术研发、数据服务、人才培养的完整生态体系,这不仅能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还将促进跨行业技术融合。
赵宏宇说:“在社会效益上,垂域大模型与智能体的广泛应用将大幅提升轨道交通的服务质量与安全性,减少因设备故障引发的延误。同时,智能运维体系的建立还能有效降低能耗,通过精准调控设备运行状态,助力行业实现‘双碳’目标。”
立足于青岛地铁,青岛城市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深耕轨道交通建设、运行、运维等多元化场景,依托场景、数据和产业优势,对轨道交通痛点问题的提炼更为准确。“定义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赵宏宇说,“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伴随式研发提升智慧化服务质量,打造更贴近用户需求的人工智能产品。”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宋大伟
责任编辑:林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