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青岛《地铁六号线》话剧亮相北京 照见新时代产业工人精神图谱

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教育部指导,山东省总工会主办,青岛市总工会、青岛地铁集团出品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文艺思政课《地铁六号线》于7月18日在北京二七剧场隆重上演。

这部以青岛地铁班组建设为核心的话剧,通过鲜活剧情与工业美学舞台,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实践成果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艺术表达,为首都职工献上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

主创深耕一线 剧情鲜活感人

话剧《地铁六号线》由一级编剧廉海平执笔,一级导演黄港担任总导演,一级舞美设计金卅、周正平联袂打造。主创团队十余次深入地铁一线采风调研,采集故事案例,最终提炼出“二三四五”工作法、“小立法+二次分配”等核心叙事线索。

剧中,值班站长刘娜用十年青春见证线路延伸,建设者崔铁生从西北来青参与地铁建设,管理者冯勇推动班组民主管理……这些鲜活的人物串联起地铁运营与建设的全链条。演员们生动地演绎,让观众看到:地铁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建设者用青春与汗水铸就的“城市动脉”。

聚焦班组建设 展示产改成效

青岛地铁2010年首条线开工建设,2012年底组建地铁集团,承担全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投融资、开发经营以及低空经济发展等职能。目前,运营线路8条、352公里,在建线路8条、154公里。

青岛地铁首创“小立法+二次分配”班组民主管理模式,实施班组建设“二三四五”一线工作法,通过坚持党建统领、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参与式民主管理、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坚持创新驱动“五个坚持”系统推进,激发一线作业工人的内生动力,创建“有形、有实、有神”的高质量班组,打造“有组织守纪律、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有归属”的班组文化,构建以班组为核心的管理新模式。

青岛地铁班组建设的创新实践,支撑青岛地铁实现全面突破,工程建设和线网运营实现安全、质量、效率、效益显著提升。同时,这一创新实践引领了建筑行业实现理念变革,青岛地铁班组建设模式正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科技赋能舞台 工业美学破圈

作为行业剧标杆,《地铁六号线》以“真实场景还原”为定位,打造“科技+工业”的视觉体系:13米宽的双层铁架台阶象征地铁网络的立体延伸,可变换的景片分割出办公室、工地、宿舍等多维空间;地铁出站口的LED显示屏、指示牌等细节精准复刻,冷色调灯光与暖色调工人之家形成强烈反差,既凸显现代都市的钢筋骨架,又传递劳动者的温度。

灯光设计通过光束灯勾勒城市轮廓,灰色调渲染紧张施工场景,局部暖光烘托人文关怀,形成视觉与情感的双重冲击。

从实践到舞台 思政课的艺术转化

自去年在青岛启动首轮演出以来,《地铁六号线》已累计完成30场行业内部专场演出,覆盖地铁建设、运营一线职工近万人次,引起热烈反响。此次进京演出,更是点燃了现场观众的情感共振,掌声与会心的笑声多次响起,成为对这部作品最真实的认可。

作为“中国工人大思政课”的创新实践,该剧将产改的深刻内涵转化为有温度、有情感的舞台表达。这种“从一线中来,到舞台上走”的创作路径,不仅让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成果更加可感可知,也用艺术的力量生动诠释了“劳动创造幸福”的核心价值。

当北京二七剧场的幕布落下,《地铁六号线》已超越一部话剧的范畴——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青岛地铁人的奋斗身影;更是一座桥,连接起行业精神与时代价值,让“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信念在更多人心中生根。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宋大伟

责任编辑:李赛男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