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27载深耕 海信网络科技领航智慧城市新未来

当城市人口突破500万时,交通信号灯的响应速度每延迟0.1秒,早高峰拥堵时长就可能增加15分钟;当地铁单日客流量超百万时,一个AI安防算法的准确率提升10%,就能减少30%的人工巡检成本……这些藏在城市运转细节里的"效率密码",正是青岛海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信网科)27年来深耕的核心场景。

从1998年以彩电技术为基底切入智能交通领域,到如今成为覆盖智慧交通、轨道交通、智慧建筑、数字政府的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商,海信网科的发展轨迹,恰是中国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微观缩影。

技术立企:27年积淀的硬核实力

海信网科的成长,是中国智能交通产业从萌芽到成熟的真实写照。秉承“技术立企”的理念,公司将年均10%的营收投入研发,累计获得授权专利500项、软件著作权近千项,搭建起13个市级以上创新平台,先后斩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一等奖等56项科技奖项。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对行业需求的深刻洞察。

在智慧交通领域,其核心产品交通信号机连续7年被评为交警最认可品牌,高端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广西桂林的一则小故事颇具代表性:暴雨内涝后,76台海信信号机经清淤后全部正常运转,其中4台已服役13年,用“硬核质量”诠释了“中国制造”的可靠性。如今,其解决方案已覆盖全国176个城市,在39个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中渗透率达95%,成为名副其实的智慧交通领军者。

大模型破局:重构城市交通治理逻辑

当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技术引发产业变革,作为青岛市和工信部双料人工智能链主企业,海信网科率先将通用大模型能力与行业知识深度融合。今年4月推出的“海信通途大模型”,成为城市交通领域垂域大模型的标杆之作。

这款基于20余年行业经验、176个城市实践数据训练的大模型,正在重塑交通治理的效率边界。在智能情报研判场景中,它对12345、12389等平台的交通舆情信息分类准确率超90%,较传统方案提升20%;原本需20人时完成的舆情分析报告,如今2人时即可生成,效率提升90%,让民生诉求的响应速度大幅提升。

面对国省道标识缺失、急弯陡坡等105种道路安全隐患,传统视觉AI因数据不足和推理能力有限难以应对。而通途大模型通过车载视频实现多模态推理,排查准确率超80%,效率提升50%,为道路安全装上“智能雷达”。在青岛、武汉等城市的实践中,其对交通指挥调度、拥堵治理的赋能效果已初步显现,推动交通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见”转型。

跨界延伸:从交通到建筑的智能生态

海信网科的智能化探索不止于交通。其HiBuilding智慧建筑平台在福耀科技大学的应用,展现了跨领域赋能的强大潜力。该平台实现了全校2.8万台设备的智能管控,整合教学、安防等13项业务于一体,更通过打通日立中央空调、光伏储能系统等,构建起“产-运-用-管”全链条节能体系,综合节能率超20%,年节省电费超百万元,为绿色校园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这种“交通+建筑”的双轮驱动,源于对城市系统复杂性的深刻理解。无论是道路上的车流,还是楼宇中的设备流,本质上都是“城市生命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技术融合,海信网科正让城市的“血液循环”更高效、更可持续。

面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企业的响应速度直接决定竞争力。海信网科对开发平台的升级,彰显了大模型对产业端的改造价值:通过自然语言描述需求,可快速生成前后端代码,准确率达87%;结合交通业务逻辑的多表级联查询代码能一键部署。这一变革将天津、青岛等地客户的需求响应时间从一两个月缩短至几周,让技术服务真正跟上城市发展的快节奏。

作为行业领军者,海信网科深谙“独行快,众行远”的道理。其牵头组建的“智慧交通大模型创新联合体”,联合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等高校,聚合产学研资源;与山东大学、北航青岛研究院的深度合作,正推动更多技术突破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场。这种开放生态,不仅让企业在大模型时代持续领跑,更将青岛的人工智能产业推向全国第一梯队。

从交通信号机到行业大模型,从单个产品到城市级解决方案,海信网科的27年,是中国智能产业从技术跟跑到创新领跑的缩影。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征程中,这家扎根青岛的企业正以“技术创新+场景深耕”的双引擎,为交通更顺畅、建筑更绿色、城市更智慧注入源源不断的“青岛动能”。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李倚慰 黄元晖

责任编辑:林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