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夜幕降临,青岛市植物园内灯火微明,15组亲子家庭在专业讲师的带领下,近日参与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森林守护者·灯诱昆虫科普”志愿活动。今年的活动创新融合志愿服务与自然教育,通过森林防火宣传与夜间昆虫科考实践,引导青少年深入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活动伊始,小志愿者们在园区参与了森林防火和文明游园等宣传活动。孩子们手持森林防火手册,向市民科普火源管理要点与应急避险知识,劝阻乱丢垃圾、攀折花木等不文明行为。“让孩子亲自宣传防火知识,比课堂说教更有效果。”现场游客张女士表示。
在活动的核心科普环节,自然科普导师指导亲子家庭架设专业诱虫灯,解析昆虫趋光性原理与光谱选择的科学依据。在灯光映照下,天蛾、夜蛾、金龟子、蝶角蛉、蟪蛄、蟋蟀等7目18科夜行昆虫陆续现身,孩子们通过广口瓶观察昆虫形态结构,记录拟态行为与食物链特征。“原来蛾子的口器像折叠的吸管!”8岁的李明在观察笔记中惊叹道。这种沉浸式探究方式,使抽象的生态知识变得直观可感。
活动组织方表示,本次活动通过“志愿服务+科学探究”双轨设计,探索了青少年参与公园治理的新路径。活动现场的观察笔记,生动展现了孩子们的自然发现,以实践激发探索兴趣,让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深植童心。
据悉,青岛市园林和林业局今年将夜间观测纳入季节性科普体系,每月开设主题生态课程,持续打造“自然课堂+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季节性主题活动、线上科普专栏等形式,拓展青少年生态实践网络,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青岛夯实根基。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姜姗
责任编辑:李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