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颁给了“湾区筑基者”

青岛女姑口跨海大桥、胶州湾大桥、胶州湾海底隧道、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在建)、青岛丹山大桥、中国·红岛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在胶州湾的潮汐间,一位工程师用35年光阴为重塑青岛城市的交通血脉奋斗不息。

从滩涂到深湾,从蓝图到地标,青岛国信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曲立清主持的四大跨湾通道,如同钢铁血脉贯通城市躯干;9项国家及省部级重大课题、百余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类科研课题让青岛在交通科研领域实现了不断的突破。

7月18日,当这位“湾区筑基者”在青岛市科技创新大会上,接过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的证书时,他身后矗立的是改写世界纪录的硬核交通地标群。

“执笔山海”:赶上了中国基建发展的新时代

“我刚毕业时,恰逢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起步期,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的高速公路建设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零公里,发展到现在近20万公里。我的职业生涯恰好赶上了中国基建发展的新时代。”1990年,同济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的曲立清返回青岛时,胶州湾两岸的交通不便让居民只能望着茫茫海水兴叹。

曲立清入职后被委以重任,作为设计负责人,参与胶州湾高速——女姑口大桥(跨胶州湾第一条通道)的建设。

曲立清称得上是“青岛跨海桥梁建设的先驱者”。

在那个高速公路和跨海桥梁的技术资料都很匮乏的年代,靠着“摸着石头过河”啃“硬骨头”的韧劲,曲立清用五年时间攻关胶州湾湾区跨海桥梁建造技术,主持建成山东省首座跨海大桥——青岛女姑口跨海大桥,解决了青岛市跨湾公路交通的瓶颈难题。

“他称得上是‘青岛跨海桥梁建设的先驱者’。”行业内这样评价。

针对常规桥梁型式与整体景观协调融合度差的问题,曲立清提出海上独柱塔自锚式悬索桥设计技术,并依托此技术建成了丹山大桥。该技术的成功被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授予“中国企业新纪录”的荣誉。

2006年,胶州湾大桥(跨胶州湾第二条通道)动工兴建。曲立清时任副总指挥、总工程师。期间,他带领团队开发了国内首个基于GPS智能差分优化的高精度三维定位测量控制系统,率先将桥梁三维空间定位精度误差降低到厘米级。

作为连接青岛区域内黄岛区、城阳区、李沧区以及胶州市的跨海通道,胶州湾大桥因其壮丽的景色和卓越的建造技术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中国的一张亮丽名片。

建成的胶州湾大桥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中记录的水上桥梁总长度最长的大桥,获选美国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评选的“全球最棒的11座桥梁”。被第30届国际桥梁大会(IBC)授予乔治·理查森奖,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桥梁工程获得的最高国际奖项。

重塑湾区:在海底“凿”就奇迹

很少有人注意到,胶州湾海底隧道其实是有第三个出入口的。

“有了这第三个出入口,施工时可提前探路,也可以做施工联络通道。在运营期间,服务隧道起到辅助作用,例如日常检修维护。如果隧道内某个点发生临时事故,通过服务隧道可以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救助。这也是青岛独特的‘三洞模式’。”曲立清告诉记者。

曲立清的这种“首创”,还有很多。

首创胶州湾海底隧道“内—外”协同堵水技术,解决传统隧道注浆堵水方法无法解决的极微小裂隙渗漏水治理难题,开创了国内外典范,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工程堵水率由胶州湾海底隧道工程的96%提升至99%以上。

总安全系数法属于中国首创,施工建设阶段均“零”事故、“零”伤亡;最小岩石覆盖层厚度属于中国首创;主动支护体系则在国际领先……

如今,胶州湾海底隧道(跨胶州湾第三条通道)已经安全运营了整整14年,成为中国现役最长海底公路隧道,从根本上解决了“青(青岛)黄(黄岛)不接”问题,实现了青岛市“跨海西移”的城市空间拓展。

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跨胶州湾第四条通道)工程被定位为“世界在建的最长海底公路隧道”,同时,还是土石方使用量世界规模最大的海底道路隧道、世界上穿越活断层的最大断面海底隧道、世界上水压最高的超大直径盾构隧道、世界上首座超大直径盾构与大断面钻爆法隧道对接的海底隧道。

又是一个施工复杂度极高的超级工程。

海底是复杂的,很多事情无法预料。根据曲立清团队首次探明的胶州湾海底重大地质断裂的地质特征,胶州湾的湾底在沉积岩、喷出岩、侵入岩等复杂海底地质环绕下,有一条很深的“沧口断裂”带。

“我们所遇到的地质条件,在同类海滨城市中没有发现过,在这样的地质条件下,要做到既要能抗震,还要抗滑移,世界上目前没有类似的经验,需要利用新技术、新标准、新理念,不断优化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的线位最佳方案。”曲立清主张“人、自然、工程”和谐对话,视工程为“有生命的作品”,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韧性、绿色、智能、人文”的智慧海底隧道建造新理念。

在无理论、无技术、无经验的条件下,以青岛海底隧道建设开拓者的闯劲,曲立清带领团队开创了胶州湾湾区海底隧道建造成套技术,奠定了我国海底隧道建造的技术基础,相关成果推广应用至厦门翔安海底隧道、海沧海底隧道等多个工程。

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作为海底道路隧道建设规模最大、长度最长、隧道工程领域综合难度最高的超级工程,入选国际隧协50周年50项标志性工程(中国入选的唯一在建项目)。

曲立清主持的四大跨湾通道,如同钢铁血脉贯通城市躯干。

产业孵化:带动700亿元GDP增长

科技的背后,是经济动能。

探明沧口断裂地质密码,由此优化的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的线位方案,缩短海底隧道总长度1km、盾构工法长度2.5km,直接降低工程总投资约20亿元。

首创超长海底隧道2.5分段纵向通风排烟技术,节省工程投资约10亿元。

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项目档案数字化转型经验做法,为全国城建档案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经验。

截至2025年,曲立清团队的技术成果孵化出跨海通道建设及运营企业5家,其中不乏业绩亮眼的瞪羚企业,总资产超500亿元,带动青岛超700亿元GDP增长。

9项省部级科技奖、4项青岛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座詹天佑奖与4座鲁班奖……35载耕耘,曲立清的工程版图已转化为强劲经济动能。

围绕工程科技需求,曲立清团队集聚山东大学、同济大学、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高校及行业头部单位工程建设者达5000人;聘请多位业界院士组建了专家委员会,建立了隧道工程灾变防控与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青岛分中心、陆域水下与海底隧道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建立了青岛市海底隧道韧性建造技术专家工作站及青岛市博士后创新基地,牵头建立了100余人的海底隧道建设及运营管理技术团队。曲立清还担任山东大学和同济大学的兼职教授,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30余人,真正实现了产学研用融合的目标。

青岛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使用的泥水盾构机“国信号”模型

“感谢这个时代,让我经历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黄金时代;感谢青岛,有这样一个城市跨湾的需求;感谢国信集团这个平台,为包括我在内的技术人员,创造了可以施展才能的氛围和空间。”对于获得青岛科学技术最高奖,曲立清表达了发自内心的感谢。他目前考虑最多的是针对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后续依然面临的艰巨任务,探索更多新技术、新标准、新理念。

“青岛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不仅仅是青岛的,也是世界的。”曲立清表示,在我国未来的规划中,会有更多更长的跨湾跨海通道,比如说琼州海峡以及渤海湾通道,这些工程需要中国的建设者一代一代成功经验的积累。

“我国海底隧道的建设目前已走在世界的前列,建立了完整的海底隧道技术体系,我们取得的工程的实际效果也得到了时间的验证。”曲立清说。

当暮色降临,胶州湾大桥的数万盏明灯点亮,如同为这位科技工作者佩戴的勋章。曲立清用35载春秋诠释着工程师的誓言——以技术重塑山河,用匠心连接未来。正如他所言:“我的梦想,是让青岛的每一次跨海都成为穿越奇迹的旅程。”

在这座以桥为骨、以隧为脉的海洋名城,曲立清的名字早已无声地镌刻在城市发展的基石之上。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郭清鉴

责任编辑:李赛男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