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对话企业:一家纺织企业转型的突围实录

在青岛崂山区的纺织外贸版图上,青岛依美时尚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这家看似低调的企业,正以一块块“功能性面料”撬动行业变局。

当全球产业链重构与外贸订单危机交织,这家曾困于代工模式的企业,正以“技术突围”破局市场迷雾——从库存积压超五千万元、员工面临生计压力的“绝境”,到如今年营业额递增15%、成为迪桑特和京东等品牌的爆款供应商,其蜕变轨迹不仅是传统外贸企业的转型缩影,更印证了中小企业在全球贸易变局中“以技术立身”的鲜活范本。

一块面料的转型破局

打开京东app搜索京东京造防晒衣,由依美时尚制作的UPF300+防晒衣销售已超20万+,收获了98%的好评率,成为平台爆款。

在全球“订单危机”的现在,依美时尚却能每年递增15%左右的营业额,这是依美时尚每年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产品的信心。

“企业刚起步的时候,我们做的是非常传统的加工贸易,也就是OEM模式。”青岛依美时尚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伟告诉记者,所谓OEM,也就是俗称的代工。“客人拿订单来比价格。后来做了10年左右,我们发现企业遇到瓶颈期了。”

在OEM模式下,企业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而且,这种模式下企业缺乏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对客户的依赖性很强,一旦客户流失,企业的业务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面对瓶颈,刘伟和他的团队开始思考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他们意识到,仅仅依靠加工贸易很难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转型,提高产品议价能力。

所以,当多数纺织企业还在价格战中挣扎时,依美时尚已将研发触角深入面料的分子结构。高分子聚乙烯材料制成的产品具有超级凉感特性。此前,该类产品并未应用于服装领域,而是在其他工业领域有所应用,例如防弹衣、飞机制造以及海洋绳索等。依美时尚发现,高分子聚乙烯除了具有硬度高的特点外,还具备凉爽的特性。于是,依美时尚将其应用于服装制作,市场反响非常强烈。

“我们的产品分很多系列,因为衣服这个品类是生活必需品,应用的场景也很多。打个比方,在运动的时候就要考虑衣服的速干性能、在冬季就要考虑如何在产品更轻的情况下提高保暖度等等。”刘伟说,“目前,我们的专利产品就有70项左右。”

这种“技术偏执”重塑了企业的市场定位。过去,依美时尚100%的订单来自贴牌生产;如今,凭借独家的功能性面料,让企业成为全球优质品牌的核心供应商。“现在是我们筛选客户,而非被客户筛选。”刘伟坦言,技术壁垒带来的不仅是利润空间,更是抵御订单波动的“减震器”。

外贸企业的 “市场平衡术”

5年前,依美时尚基本还是以国外市场为主,面对国际市场的严峻形势,企业一度面临停滞,最危急的时候,库存产品达五六千万元,同时还面临上游供应商的货款压力,400名员工面临“吃饭”压力。但得益于较早摆脱了低附加值的代加工业务,强化了对新科技面料、新缝制工艺的研发力度,依美时尚很快凭借技术优势,赢得了国内美团、京东、网易严选等大客户的订单。

“在企业的发展中,我们发现国内市场也有很多机会。”在谈到企业贸易模式转型时,刘伟对记者说。市场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卷”,出口转内销的道路难免遇到一些阵痛,为此,依美时尚实施了“双轨突围”战略,抢占市场先机。

目前,依美时尚的业务板块70%是国外市场,主要是日本市场。“我们从最初的材料研发端入手,一直到做成成衣并向客户交付。”刘伟说,“我们合作的大部分是运动、户外、工装、家居等板块的企业,像迪桑特或The North Face等企业就看中了我们的独家面料,后续合作交付大概90%的成衣,10%的面料。”

而面对国内市场,刘伟表示:做外贸的思维和做内销的思维是不一样的。

“国内产品的可选择性越来越多,消费者也越来越挑剔,市场越来越透明,那么你的产品一定要越来越好,性价比要越来越高。”刘伟说,“周围的很多朋友或者同行在内销这条路上做着做着就掉队了,走不下去了。企业想要长久不衰,必须要有‘靠产品说话’这种能力才行。”

和京东、美团等大厂合作,既能保证企业发展的规模,还能保证基本的资金安全性和回收。例如在上文提到的UPF300+的防晒衣,就是依美时尚和京东合作的王牌产品。通过这些国内知名平台,依美时尚能够直接触达广大消费者,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和消费趋势,进而调整产品策略。

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并非简单的市场叠加,而是通过技术、渠道、供应链等多方面的深度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这种双渠道布局,让依美时尚未来在面对不同市场环境时都能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

未来向“技术驱动”的探索

记者了解到,目前依美时尚正在和日本索尼公司进行洽谈,联合研发新面料材质的成衣。“我们是全国纺织行业唯一一家被索尼公司授权的企业。”刘伟说,“大部分人提到索尼只能想到电子产品,其实索尼有很多好的面料。”

据悉,索尼公司有一款用稻谷制作的天然原材料,具有非常优秀的消臭抗菌的功能,一般应用于汽车内饰或者房屋顶棚等场景。依美时尚与索尼联合推进,将这种原材料引入到服装、鞋类、家纺等品类。

除此之外,依美时尚正在联合青岛市相关高校共同研发“智能穿戴”。比如说穿在身上的一件t恤衫可以监测心跳等,其原理是贴在衣服上一层薄薄的芯片。刘伟表示,“现在还在研究阶段,因为我们还要面临抗洗涤问题。”

中国企业正从“制造中心”向“创新策源地”转型。依美时尚的“技术定义需求”策略,恰是对这一趋势的精准回应。

2021年,依美时尚获评“青岛市专精特新企业”,2023年,企业获“全国纺织行业专精特新企业”称号,在2024年,企业被认定为“创新性中小企业”。种种荣誉加身,也正是依美时尚深耕专业领域的生动注脚。

对于未来的业务方向,刘伟向记者透露:“以前我们做过一段时间的自有品牌,后来发现我们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首先是投入太大,其次是产品要在市场上试错,库存压力比较大,所以想先做一段时间的B2B。现在我们在行业里已经很多年了,团队也焕然一新,我们想在两三年之内把自有品牌这个想法再重新启动一下。”

“打铁还需自身硬。”刘伟说道,“未来3~5年,公司打算建设或并购3-5个生产工厂,让生产能力达到翻倍或以上;建立更多的销售网络和力量,着重扩大国内市场布局,让打造自有品牌的计划尽快落地;还要尽快把更多的尖端材料和技术引入到纺织材料中。”

站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十字路口,依美时尚的突围之路揭示了一个真相:只有主动进化的“转型者”才能成功破局。而中国外贸的“韧性密码”,正在这些穿上“技术铠甲”的“小而美”企业中,生长出穿越周期的力量。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黄元晖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