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莱西市夏格庄镇,有这样一位特殊的电影人——李成江,他以48年的坚守与热爱,书写了一段关于乡村光影的传奇。今年5月3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爱看电影嘉年华》节目中,倪萍与这位老人展开对话,让更多人了解到了他的故事。
初入光影世界,梦想启航
1977年,那时的李成江还是一个20岁的青年,被推荐成为夏格庄镇的见习电影放映员。在那个年代,电影是稀罕物,全镇能熟练操作放映机的人寥寥无几。李成江跟着师父,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各个村庄之间,很快便掌握了放映技术,成为镇上首批乡村放映员。他背着8.75毫米的胶片机,挑着音响和胶片,每到傍晚,随着放映机的启动,银幕亮起,露天电影便成了村民们最期待的时刻。
放映员的工作并不轻松,夏天蚊虫肆虐,李成江的腿上常常布满叮咬的痕迹;冬天寒风凛冽,没有厚实衣物的他冻得浑身僵硬;雨雪天更是要全力保护机器和胶片,自己却常常被淋湿。然而,这些困难从未动摇过他的决心,他始终坚守在放映岗位上。
自掏腰包,只为村民的电影梦
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除公益电影、扶贫电影、慰问电影外,其他类型影片需要收取费用。然而,村集体收入甚少,村民们对电影的渴望却丝毫未减。看到这一幕,李成江毅然决定自掏腰包垫付租片费,只为让村民们能够继续享受电影带来的欢乐。此外,他还自费租借科普影片,如地膜覆盖技术等,帮助村民们改善生活。有村民参照这些技术种植花生获得丰收,相关技术随后在全镇推广,为乡村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20世纪90年代中期,电视机逐渐普及,露天电影观众减少,许多放映员转行。但李成江选择继续坚守,“就是喜欢这份工作,一天不放电影就觉得少了点什么。”
2009年,青岛市实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政府出资为每个行政村每月免费放映一场电影。这让李成江的工作有了保障,也让露天电影重新吸引了观众。
技术变革,见证光影历程
从最初的8.75毫米、16毫米胶片机,到如今的数字放映机,李成江见证了电影放映技术的巨大变革。他不仅熟练掌握了各类设备的操作,还学会了维修,确保每一次放映都能顺利进行。48年来,他走遍54个村庄,累计放映近5万场电影,用光影为村民们编织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梦境。
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李成江先后18次获得省、青岛市表彰。1987年,在全国科普影片汇演中,他被文化部、广电总局联合授予“全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先进工作者”称号。然而,面对这些荣誉,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
如今,李成江已经69岁,但他的身影依然活跃在乡村的放映场上。三代人看着他放的电影长大,他的光影梦也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绽放出绚烂的光彩。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辛小丽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