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青岛开启大型艺术疗愈共创体验展 用艺术搭建情绪桥梁

当都市人被工作压力、育儿压力与情感困惑裹挟,何处能安放无处投递的情绪?7月4日,《我曾给情绪寄过信》大型艺术疗愈共创体验展在青岛波螺油子艺术谷涟漪广场正式拉开帷幕,为城市夜生活开辟精神疗愈新维度。这场由艺术疗愈师边迪、赵珂欣联合波螺油子艺术谷打造的沉浸式,以“艺术即信使”为核心理念的体验展,将持续至7月6日,每日16:00至20:00向公众开放。

展览突破传统艺术展的观赏边界,打造五大交互体验空间,让每位参与者都能成为“情绪邮差”。在“情绪转换屋”,参与者可通过书写释放内心“褶皱”,步入“心灵过渡舱”完成情绪卸载;“流动的集体潜意识”以人生四阶段为脉络,用艺术装置构建可漫步的“人生长河”,引导观众在时空交错中进行心流对话。

中心广场的“共鸣置换站”成为情感共振的枢纽,人们在此创作手工作品并与陌生人交换,完成最小单位的治愈传递;“遇见之路”用镜像装置与光影艺术,让参与者重新凝视自我价值;“元认知观察台”则提供静坐空间,鼓励都市人在快节奏中按下暂停键,进行认知复盘。

活动特别设置四大彩蛋环节,构建“表达——释放——整合”的完整疗愈链条。参与者分享活动内容至社交平台,可兑换“特殊仪式入场券”享受二次体验;7月6日的“情绪溶解瓶”将成为高潮,众人将创作的情绪T恤投掷至中央画布,通过集体行为艺术完成情绪释放;“惊喜疗愈礼包”包含定制明信片与空白情绪T恤,支持现场涂鸦或珍藏;活动结束后,观众可继续探索波螺油子艺术谷的常设艺术场景,让疗愈体验自然延续。

本次活动由两位兼具国际视野与临床经验的艺术疗愈师主导。边迪作为香港BAHE认证疗愈师、资深心理咨询师,曾主导多场生活美学疗愈项目,倡导“艺术即生活”的疗愈哲学;赵珂欣拥有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心理学背景,结合神经科学与艺术疗愈技术,形成科学与美学融合的干预体系。双方联合上海心理学会艺术心理专委会等专业机构,确保体验在艺术表达与心理干预间达成平衡。

展览通过无门槛的艺术形式打破年龄与职业界限。现场一位参与活动的广告从业者表示:“在‘共鸣置换站’收到陌生人写着‘低谷时记得抬头看星’的手绘卡片,突然觉得城市不再是孤岛。”这种基于艺术共创的情感连接,正成为青岛夜经济中独特的精神消费样本。

当杜尚说“艺术是上帝寄给世界的信”,这场展览让每个人都成为邮差。在波螺油子艺术谷的星空下,情绪不再是需要隐藏的秘密,而是通过色彩、文字与装置得以具象化的“心灵信件”。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盛军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