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陇南定西系列3:陇之南的“青岛印记”

盐碱地开始开启“逆袭剧本”;117万亩油橄榄的废弃枝叶变废为宝;在宕昌县拉路梁的万亩药田里,“产业红娘”们正重塑中药材命运……这是“青岛—陇南”东西部协作产业振兴图谱中的一隅。

让盐碱滩长出“水中参”

茭白,古称“菰”。

古代中国,菰被列为“六谷”之一,与稻、黍、稷、粱、麦并列,其种子在夏商周时期甚至作为贵族专属粮食。如今这个蔬菜中的“贵族”,为陇南百姓带来了财富。

穿过掩映交错的核桃林与蜿蜒曲折的乡村公路,记者在陇南成县城关镇北山村见证了农业科技施展的“魔法”。

六月的北山村,翠绿的田地里挺立着茭白苗,茭叶青青沾露水。成县城关镇副镇长郭辉掰开新鲜的茭白,乳白的截面渗出清甜汁液,他指着手中白嫩的茭白茎对记者说:“这可是蔬菜中的‘贵族’,也是餐桌上的‘水中人参’。”在他身后,330亩高标准水田长势喜人。

陇南成县北山村茭白示范基地内,高标准水田长势喜人。郭清鉴/摄

“即便批发价是6元/斤,北京的收购商还抢着要。”郭辉说。

谁能想到,三年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的盐碱荒地。

田块整治、修筑田埂、灌溉与排水、改扩建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保护……成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志璘表示,2024年,成县投入东西协作资金700万元,在城关镇北山村建设“旱改水”治理示范项目,将330亩盐碱荒地改造为高标准水田。在此背景下,陇南通过东西部协作引进成立甘肃浙黔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黔生态”),挑选耐寒耐盐碱品种“北茭1号”,开展高海拔山区规模化茭白种植。项目以种植为基础带动更多农民致富,开拓出“企业+集体合作社+技术+购销平台”的联农富农新模式。项目一期预计吸纳贫困户及周边闲置劳动力2000人次,人均100元/天;二期引导周边农户种植茭白,亩均收益有望达到3000~5000元。

青岛带来的不仅是资金。

浙黔生态董事长朱建兴告诉记者,项目计划总投资1400万元,一期种植330亩,二期计划引导成县和康县种植茭白2000余亩。目前该项目已流转土地330亩并开展茭白育苗种植工作。

此外,项目同步建设了现代厂房、育苗中心、智能冷库、湿度调节等先进设备,提升种苗培育效率与质量,构建集种植、加工、销售、研发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形成区域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家门口实现“致富梦”

在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拉路梁,周荷花正像照顾孩子一样打理着脚下的药田。她的身后,拉路梁片区2.23万亩绿色标准化种植的药田呈阶梯状延伸。

为了生计,她曾远离家乡到山东打工。如今,守着家门口的药田,周荷花就能有不错的收入。“以前觉得种地没出息,现在这黄土里能刨出金疙瘩!”

宕昌县拥有中药材690多种,其中野生药材400多种,可规模收购的达142种,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40万亩以上。当归、党参、黄芪、大黄、京赤芍、川木香、鲁冰花……宕昌县围绕“四梁八川一坪”建成集中连片的万亩中药材标准种植核心示范区,按照“生产+加工+物流+科技+营销+服务”等功能,构建“一核、一带、三区、多点”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这片土地上的药材,早已不是零散的小农经济。

“我们按照统一规划生产基地、统一投入品管理、统一种子种苗、统一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统一机械化栽培、统一适时采收等标准建设这个基地。特别是有了青岛东西部协作资金的支持,我们能更好地完善建设体系。今年3月份,这里被列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建设名单。”宕昌县中药材开发服务中心副主任罗文平指着拉路梁宛如“绿毯”的药田说道。

在陇南的青岛挂职干部化身“产业红娘”,为宕昌引进中药材精深加工企业和技术,改变了陇南“只卖原药”的困境。

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拉路梁,2.23万亩绿色标准化种植的药田呈阶梯状延伸。 郭清鉴/摄

“这里的道地药材,在全球药材市场上都有很好的口碑。青岛商超里已经有了食药同源的宕昌特产。”青岛协作陇南第四批挂职干部工作组副领队、陇南市政府副秘书长赵旸表示,工作组将持续助力宕昌中药材品牌价值的提档升级工作,积极拓展药材销售渠道,加快推动中药材产业延链补链,推动东西部协作工作进一步走深走实。

司红菊是陇南市武都区石门镇人。50多岁的她,曾经靠着到处打零工赚取家用,收入不稳定。2022年,青陇现代农业产业园聘用她,负责园区一些花卉的养护工作,现在每个月的固定收入超过3000元。

“比起以前,现在的工作稳定了,收入也稳定了。”司红菊在温室里擦拭着大蝴蝶兰的叶片,脸上洋溢着幸福满足的笑容。

青陇现代农业产业园管理人员张钰力告诉记者,青陇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占地1.35万亩,其中核心区576亩,示范区3000亩,辐射区1万亩。核心区又分三部分,包括产业融合发展引领区、精品果蔬生产示范区、绿色发展模式创新区,主要有育苗温室、花卉种植示范馆、食用菌生产基地、蓝莓试点试种基地等。截至目前,园区累计带动农户733户,吸纳当地199人在产业园务工,增加农户劳务收入277万元。2024年,园区培育辣椒种苗1660万株,向全区6400亩辣椒种植订单提供优质种苗,助推辣椒产业健康发展;新培育油橄榄扦插2年生苗160万株;培育蝴蝶兰24万株。

“青陇现代农业产业园先后投入东西协作资金4000余万元,打造了集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集约化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青岛挂职干部、陇南市武都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韩鹏表示,2025年,陇南专门从青岛西海岸新区引入了蓝莓,进行试点试种,并获得成功。

甘肃陇南已成为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肉兔产区。

武都区龙兴镇的肉兔养殖户孙永强,对自己养殖的3000只兔子进行了标准化分窝管理。这种标准化管理来自青岛的技术团队,能有效提升养殖效益。同时,青岛康大集团通过“统一供种+统一回收”的产业化合作模式,为养殖户提供了从种源供应到产品销售的全链条服务支持,形成“技术输入+市场保障”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现在的价格,卖一只兔子纯利润可以达到10元。”甘肃康大兔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马冬梅告诉记者,按照两年淘汰一次种源的频率,一只母兔一年至少生64只种兔,可以带来1000多元收入。

目前,青岛康大集团建成了年产50万只肉兔示范园区以及简易养殖基地9处,辐射带动建成5000亩紫花苜蓿饲草基地,使当地肉兔产业从无到有,形成集肉兔养殖、饲料种植、深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全产业链。借着东西部协作的东风,康大集团充分发挥技术、资金、产业优势,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其中东西部协作投资3878万元),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联合兴建了自动化、规模化肉兔养殖示范基地,并不断延伸产业链,建设集饲草种植加工、肉兔养殖、屠宰、销售、消费、休闲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截至2024年底,武都区已在27个乡镇发展肉兔产业,建设肉兔养殖示范点46个,肉兔存栏52.8万只,出栏302.5万只,产值1.51亿元,受益农户达到4万人,有效带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武都区坪垭藏族乡也是肉兔产业的“受益者”。在山东青岛康大兔业养殖示范项目带动下,该乡结合以工代赈,让200余人实现就近就业,人均增收3万元。坪垭藏族乡先后被评选为全省、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全省、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全国美丽安置区。

产业融合赋能

在陇南利和萃取科技有限公司,花椒制品成为该公司重要的营收来源。

2019年3月陇南利和项目开工建设,2020年6月正式投产,标志着国内第一套花椒原产地万升级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装置试产成功,达产后年处理花椒、当归等农产品10000吨,产值10亿元,创造300多个就业岗位,帮助50000多户农民增收。

同样在2019年,奥利沃生物科技(青岛)有限公司响应东西部协作号召,在陇南投资成立了陇南奥利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这家集油橄榄果压榨、油橄榄有效物质提取和精深加工为一体的科技企业。

“陇南全市油橄榄种植面积大约117万亩,约占全国的60%以上。以前,农户手中的橄榄叶和橄榄果渣都是废弃物,丢弃后还造成污染。我们收购油橄榄后进行深度提取,预计年营收大概6000多万元。”陇南奥利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经理白万明表示,公司从油橄榄果压榨加工入手,向油橄榄有效物质提取和精深加工延伸,形成贸、工、农、研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发展格局。产品广泛用于化妆品、药品、保健品等行业。

青岛挂职干部、陇南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建华告诉记者,他们围绕打造“中国橄榄之城”目标,强化“引链、强链、建链、延链”,促进油橄榄产业加速升级发展壮大。青岛市在武都区累计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4300万元,建成300亩青陇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培育橄榄苗1300万株,成为全国最大的油橄榄育苗基地;在武都区外纳镇周家山争取青岛市捐赠资金100万元发展油橄榄2000亩;油橄榄有效成分提取和精深加工项目落地武都区马安高新技术产业园,总投资5549万元,占地8000平方米,可年加工橄榄叶(干叶)5000吨、橄榄果渣9000吨,分离制备高含量橄榄苦苷和橄榄总黄酮提取物。上述措施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8000万元,年均利润总额3600万元,带动5000余户油橄榄种植户增收,平均每户增收4000元。

“做好东西部协作就要坚持真情协作、双向协作、精准协作、长效协作,切实依靠甘肃当地资源力量,充分发挥青岛后方资源优势,有效凝聚省市县三级资源合力,广泛调动全社会各方支持,从而推动东西部协作工作高质量发展,让帮扶走向协作。”青岛协作陇南第四批挂职干部工作组领队、陇南市委副秘书长刘凌说道。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郭清鉴

责任编辑:崔现香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