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一头连着宏观大势,一头连着千家万户。
前不久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要不断完善稳就业稳经济的政策工具箱”。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提出,规划建设高质量充分就业先行区,支持济南、青岛打造全国北方区域性就业聚集地。
面对总量压力和结构性问题,被赋予重任的青岛如何打造全国北方区域性就业聚集地?
为此,青岛市承压而上、以韧克艰,增强做好就业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千方百计扩大岗位供给,多措并举提升劳动者素养,多点发力加大就业服务力度,精准出招守稳就业基本盘,全力以赴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2025年1—4月份,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47万人,同比增长5.02%;扶持创业1.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46.45%。
沿黄九省区劳务协作发展交流活动暨2025年山东省春风行动推进活动举行。
稳企业就是稳就业
稳经营主体是稳就业的关键。
根据青岛市场监管部门统计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青岛市新登记经营主体5.65万户,其中新登记企业2.28万户,同比呈现增长趋势。目前在全市210.27万户经营主体中,企业数量达到82.47万户,占比稳步提升至39.22%。全市经营主体保有量和增量均居全省首位。
“我们提交材料后,即墨区人社部门的工作人员线上线下核对跟进,确保我们9月、10月都领取了补贴。”青岛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2024年企业招用了10余名高校毕业生,按照政策,每名毕业生都可以领取1500元的一次性补贴,共为企业节省了2万余元的用工成本,有效稳定了就业岗位。
自2022年《关于加快落实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有关工作的通知》政策实施以来,青岛市已累计为1.2万家企业发放8934万元一次性扩岗补助资金,带动新增就业岗位5.9万个,这一政策不仅降低了企业用工成本,还有效缓解了高校毕业生和失业青年的就业压力。同时,青岛市将延续实施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政策,包括延续实施阶段性降费率政策、延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延续实施技能提升补贴政策等,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保生活、防失业、促就业功能作用,支持企业稳定岗位,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2025年伊始,青岛市政府印发《青岛市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若干措施》,在全省率先出台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25项措施,推动出台新一轮社保补贴、创业补贴等政策。其中提出支持市场主体稳岗扩岗,强化国有企业就业引领作用,统筹实施社会保险补贴、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等支持政策,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履行稳岗扩岗社会责任。做好产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岗位挖潜、职业转换,对就业容量大、示范效应好的经营主体,同等条件下优先保障建设用地计划,优先提供金融、用工支持服务。
同时,青岛市从降低申请门槛、扩大对象范围、提高授信额度、降低利率水平等方面,进一步加大“青岗贷”助企稳岗扩岗力度,其中将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最高可申请的稳岗扩岗专项贷款单户授信额度由3000万元提高至5000万元。对符合条件的个人稳岗扩岗专项贷款,给予单户授信额度最高1000万元。
此外,青岛市大力开展重点企业用工保障“助企护航”行动,进一步完善市、区、街、社的“1+3”用工服务梯队,精准摸排企业用工需求,开展“一企一策”用工保障服务。优化打造“青岛市重点企业用工服务对接平台”,实现企业用工需求“订单式”服务、“全流程”管理。推出“青岗优聘”招引专区,面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企业需求,集中发布优质岗位。2025年以来,共为青岛市747家重点企业提供专场招聘、岗位发布、校企对接、劳务协作等优质用工保障服务。
兴产业就是促就业
“随着企业快速发展,我们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上升,急需自动化、电子信息等专业的人才,从事硬件产品的工艺和设计研发等岗位。”青岛航天半导体研究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主管刘晓博表示。
“学校积极构建跨领域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康复学科专业体系,期待有高层次人才系列、师资系列、研究系列、博士后系列四大类岗位人才加盟,共同参与和见证学校的成长发展。”康复大学招聘负责人表示。
2025年,青岛进一步加快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聚焦“10+1”产业方向,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其中优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2个先导产业;突破发展生命健康、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绿色能源、智能装备等5个新兴产业;提质发展智能家电、高端化工与新材料、现代轻工等3个优势产业;积极抢占太赫兹、空天信息、卫星互联网等未来产业赛道。
城市重塑产业版图,产业项目就是经济增长“稳定器”、吸纳就业“蓄水池”。
青岛市2025年安排市级重点项目600个,总投资1.42万亿元,包含产业类项目448个,社会民生类项目64个,基础设施类项目88个,其中,产业类项目是“主力军”,项目数量占74.7%,投资强度大、产出效益好、带动能力强,为青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精准扩大有效投资提供支撑。
为此,青岛市提出,培育产业带动就业增长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发展,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高端化工与新材料、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等产业就业支撑专项行动,统筹优化就业培训、创业创新、科技孵化等支持政策,提升从业人员就业适岗能力,强化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供给。
青岛市医养机构进校园活动在青岛大学成功举办。
在供需对接方面,青岛市聚焦“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做好全链条重点企业用工保障服务,积极赴全国范围内劳动力资源丰富地区河南、甘肃等地开展联合招聘、组团招工等跨区域劳务对接活动20余场,依托劳务品牌、劳务工作站、技能人才就业合作站,形成一批就业输入集聚区。拓展包车、专列、包机等“点对点”务工出行服务,帮助务工人员便利出行,打造具有青岛特色的劳务协作服务模式。
青岛市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精准链接,组织医养机构进校园活动,近30家用人单位发布的人才需求共300余个,涵盖养老管家、理疗师、照护师、康复医师等高端岗位,多数岗位薪酬都在5000元/月以上,部分康复医师等专业技术岗采用“底薪+绩效”模式,个别康养机构的全科医生岗位年薪高达30万元。
吸纳就业,青岛国企体现责任担当。“国聚英才 企航未来”2025年春季青岛国企人才招聘活动中,近70家集团公司及下属企业参与,集中提供信息技术、绿色能源、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200余个岗位,计划招聘769人,岗位优质、前景广阔,充分彰显了青岛国企的责任担当。
2025年春季青岛国企人才招聘活动举办。
在赋能就业方面,青岛市优化就业技能培训政策精准赋能劳动者高质量充分就业,着眼于青岛市“10+1”创新型产业发展方向及重点群体技能学习需求,将原就业技能培训职业(工种)由92个扩充至135个,新增43个职业(工种),增幅达47%。此次扩容重点聚焦于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类岗位,新增职业(工种)目录中涵盖人工智能训练师、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无人机测绘操控员、智能楼宇管理员、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等一批紧贴时代发展的新兴职业,涉及智能制造、数字营销、绿色建筑、健康照护等多个新职业领域。
新兴产业就业活力迸发,2025年1—4月份,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47万人,同比增长5.02%;扶持创业1.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46.45%。
优服务就是强就业
青岛市李沧区虎山路街道岳湖社区“就享家”乐业服务站的就业服务专员为社区“宝妈”积极对接职业指导专家赵建平,定制专门的就业帮扶方案,帮助其成功入驻社区,支起托管小课桌,不仅有效兼顾了事业与家庭,还带动小区其他邻居“家门口”就业。
目前全市现已建成369家“就享家”乐业服务站,凝聚起“劳务经纪人+劳动保障协理员+公岗从业者+网格员+就业服务专员”服务就业“强磁场”。
青岛市天目山路社区“就享家”乐业服务站开展就业创业公益培训。
202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222万人,较2024年增长43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面临压力。青岛市深入基层、摸排需求,通过分类施策、精准帮扶、跟踪指导,全力护航重点群体走好就业路。
聚焦青年群体。青岛市印发《关于开展“就在青岛 享有未来”青年群体就业助航行动的通知》,通过开展“十个一”助航行动,集聚政校企资源,充分挖掘就业渠道,全面释放就业潜能,做实做细就业服务,全方位、闭环式为高校毕业生加码赋能,引导在校生尽早规划职业方向,帮助毕业生正确选准就业方向,助力离校未就业等青年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青岛市出台“服务青年就业 促进民生改善 保障宜居安居”等12条政策措施,包含降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租房成本、青年群体前期住房贷款还款压力、地下空间利用成本等。
2025年,山东省首列东西部劳务协作返岗务工专列抵青。
聚焦农民工群体。青岛市围绕山东省“鲁甘人力”协作部署,聚力打造“青定人力”“青陇人力”劳务协作品牌,连续5年开通劳务协作返岗务工专列,配置数十名市、区两级就业服务专员提供“点对点”服务,实现务工人员“出家门进厂门”的无缝衔接,累计输转劳动力8000余人来青就业。2025年的春风行动由青岛市人社部门会同17个部门联合举办,依托公共人力资源市场、零工之家、零工驿站、“就享家”乐业服务站等平台,推出联合招聘、区域招聘、专场招聘、流动招聘等形式,累计举办招聘活动140场次,汇集发布就业岗位12万个,实现周周有招聘、时时有岗位,规模为历史之最。
聚焦困难群体。青岛市开展就业援助专项行动,采用电话、敲门等方式,摸排大龄失业、长期失业等困难人员就业需求,精准开展职业指导、政策宣讲等服务73场次,联系对接服务3539人。坚持救急救难救困原则,为410户困难家庭集中送岗位、送服务、送政策、送温暖、送慰问,落实慰问金25万元,助力失业人员就业8300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867人。
政策托底、产业牵引、服务赋能,青岛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正蹄疾步稳。
“到2030年,全市每年城镇新增就业规模保持在35万人以上、扶持创业3万人以上,新增高技能劳动者8万人以上,打造全国北方区域性就业聚集地。”青岛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青岛市将做细做实招聘对接、用工保障等就业服务,进一步强化岗位供需匹配:一是持续开展“百日千万”专项招聘等招聘活动,为企业和求职者搭建线上线下招聘对接服务平台。二是进一步强化在青高校招聘服务,开展校园招聘、实习实训、职业指导和研学活动,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三是积极赴劳动力丰富地区,深入职业院校进行精准对接,吸纳更多劳动力来青就业。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封满楼
责任编辑:李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