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版财经小记者们的脚步踏入青岛鲁作家俱博物馆,百年欧式建筑与千年齐鲁家具文明在此碰撞出独特的文化火花。6月8日,这场以“探秘匠心 对话传统”为主题的研学活动,让小记者们在青砖灰瓦间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家具文化之旅。作为全国唯一以展陈齐鲁地区家居器物、弘扬鲁班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博物馆,小记者们用好奇的目光与笔尖,记录下这场传统与现代的深度对话。
小记者们合影留念。
小记者们积极举手参加采访活动。
博物馆馆长华伟向小记者们介绍中国古代神话中“魁星”的卡通形象。
据悉,博物馆总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坐落于青岛市滨海历史文化旅游核心区。鲁作家俱博物馆是一座具有收藏研究、修复展览、传承教育等综合性功能的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基地,每年举办多次展览活动、公益讲座、是国内多所高校的研学基地、产学园基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博物馆一层、二层展陈齐鲁地区家居器物,弘扬传统文化,展示了青岛的传统文脉。三楼保存有民国二三十年代遗存的欧式风情器物,展示了青岛独有的异域风情。
小记者们了解中国传统家具。
小记者们了解卯榫结构。
一进展馆,小记者们便踏入了历史文化的长河,探寻那些蕴含深厚底蕴的鲁地遗存器物。每一件器物都诉说着齐鲁大地的古老故事。博物馆馆长华伟详细介绍了鲁作家具:中国自古疆域辽阔,各地家具风格多样,独具地域特征。由此而诞生了京作、苏作、广作、晋作和鲁作等家具品类。鲁作家具是齐鲁文化孕育的传统家具流派,以儒家礼制为内核、鲁班工艺为根基。其选材多取齐鲁本土榆木、榉木,注重榫卯结构的精准稳固,如 “走马销”“夹头榫” 等工艺,无需钉子即可百年牢固。
小记者们了解传统家具发展史。
在参观中,华馆长娓娓道来:作为“工匠鼻祖”鲁班的发源地,鲁作家具兼具实用与文化隐喻,拔步床“前堂后寝”的布局、书案 “耕读传家” 的铭文,均是儒家思想的物化象征。它融合南北风格,既含京作威严、晋作厚重,又留苏作文雅,形成 “刚柔并济” 的地域特色。造型上追求“中正平和”,如官帽椅挺直对称,暗含“尊卑有序”的礼制规范;装饰以万字纹、如意纹等简洁纹样为主,素髹漆艺凸显木材本色,体现 “中庸之道” 的审美。
小记者们观看清朝时期的家具。
古代富贵人家的家具。
清早期的“拨步床”。
清康熙年间的 "郭子仪拜寿" 款彩围屏,为小记者们展开了一幅奢华的东方生活画卷。当华馆长提到这件屏风需要80多道工序、耗时数年制作时,现场发出阵阵惊叹。"为什么屏风上的图案能保存这么久?”小记者的问题引出了款彩工艺的奥秘:“款彩是在漆地上雕刻后填彩,就像刻板一样,色彩经久不褪。”
清康熙年间的 "郭子仪拜寿" 款彩围屏。
更令人称奇的是围屏背后的文化交流故事。华馆长指着屏风上的西洋纹饰介绍:“17世纪时,这些屏风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运往欧洲,在印度科罗曼多海岸转港,因此欧洲人也称它们为 ‘科罗曼多屏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法国奢侈品牌香奈儿的创始人曾收藏多面此类屏风,并将其元素融入设计,现在香奈儿的茶花标志,就源自与科罗曼多屏风的邂逅。”
一幅长6.48米、宽3.245米的《秋猎图》绢画让小记者们仿佛穿越到清代皇家猎场。画面中百余位皇族、武士围场狩猎的场景层次分明,外为崇山峻岭,内为开阔平地,骑兵与步兵形成严密包围圈。
《秋猎图》绢画。
“这不仅是狩猎场景,更是清代军事训练的真实写照。” 华馆长介绍,“木兰秋狝是清帝在京北皇家猎场举行的大典,兼具围猎、练兵、彰显武力之效,是检验部队、锻炼兵勇、保持满族崇武本色的操练。皇帝借此查看边境局势,以骑射笼络蒙古上层,维系国家长治久安,对北方边防意义重大。”
这幅巨幅绢画作为目前已知国内私人收藏中尺寸最大的设色秋狝绢画,其军事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并重。小记者们发现武士们的甲胄纹路都清晰可辨,“宫廷画师的技艺太精湛了!”一位小记者忍不住赞叹。
而清代榆木 “善述堂” 南官帽椅,则以其典雅大气的造型让小记者们感受到传统家具的魅力。这对椅子造型美观,坐靠舒适,皮壳温润,展现出大气高端又不失文雅之风。小记者们感受者其线条的流畅与工艺的精巧,体会到传统家具不仅是实用器具,更是艺术珍品。
古代皇族使用的小型漆器。
明代黄花梨围椅。
款彩区域同样吸引着小记者们的目光。款彩作为一种独特的髹漆技法,需结合漆器、绘画、雕刻三项技艺。在博物馆中,他们看到款彩屏风上色彩斑斓的图案,近看花纹线条立体,高低有致。这种在灰面上刻出花纹轮廓,再填入各种漆色或金银的工艺,在明清时期极为流行,不少款彩屏风行销欧洲。清康熙年间的款彩庭院人物纹十二扇小屏风,其上人物栩栩如生,仿佛能听见画中传来的欢声笑语,小记者们不禁为古人的精湛技艺惊叹。
精美的屏风。
与二楼的齐鲁传统家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楼东侧的西洋古董器物展厅。这里陈列着民国时期的欧式沙发、留声机等,与窗外的青岛湾海景相映成趣。
小记者采访华馆长。
小记者积极举手参加采访活动。
小记者们手中的采访本已写得满满当当,脑海中留下的不仅是精美的器物的印象,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全新认知。正如一位小记者在采访后记中写道:“原来老家具里藏着这么多智慧,它们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活着的文化基因。”
此次研学活动不仅让小记者们近距离接触了齐鲁家具文化,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当阳光洒在博物馆的红瓦上,那些沉睡千年的家具仿佛在低语:文明的故事,未完待续。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盛军
责任编辑:崔现香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