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黄海之滨,青岛港作为青岛联通世界的枢纽,每天迎送着来自世界各国的船舶。在这片蔚蓝的航道上,有一位引航员以精湛技术守护船舶安全,以创新精神推动港口发展——他就是青岛引航站副站长、高级引航员李磊。
外籍船只进出港口时,必须由熟悉航道走向和港池水深的引航员上船“代驾”,指挥调配拖轮,一起协助数十万吨的巨轮精准靠岸和离港。引航员通常是相伴轮船进出港口的第一人和最后一人,也被称为“水上国门形象第一人”。
21年来,李磊用精准的判断与沉稳的操舵,在惊涛骇浪中为每一艘巨轮划出“安全航线”,用零事故、零投诉的卓越成绩,诠释着新时代中国引航员的担当。他先后荣获交通运输部第二届“最美港航人”、山东省感动交通年度人物、山东海洋强省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青岛市第二届“新时代最美劳动者”、青岛市2018—2020年度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个人、青岛市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先进个人、青岛市“创新榜样”等多项部、省、市级荣誉。
劈波斩浪,守护国门安全
引航员被称为“船长中的船长”,每一次登船都是对技术与胆魄的双重考验。李磊面对青岛港日均近百艘船舶的调度压力,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从业21年,李磊累计安全引领船舶超过4500艘次,在应对极端天气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零事故”的行业标杆纪录。
在平凡中坚守,在汗水里闪耀。面对能见度骤降至百米内的大雾和八级以上的强风等突发情况,李磊凭借精湛技艺,总能在复杂航道中精准研判,为每艘巨轮规划出最优的安全航行路径。201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建军70周年纪念日,浓雾锁港,能见度不足百米。李磊凭借精准的船位把控,借助雷达与电子海图突破迷雾,圆满完成引航任务。2022年“阿佐伊”轮断缆险情中,李磊凌晨驰援,积极参与制定脱险方案,避免万吨原油泄漏的生态灾难。这些惊心动魄的瞬间,铸就了李磊“21年安全引航”的金字招牌。李磊说:“我的成就感,藏在每一声巨轮平安靠岸的汽笛声里。”
智创未来,引领港口变革
青岛引航站成立智能创新引航工作室,着力打造一流高效智能的引航服务环境。作为智能创新引航工作室带头人,李磊将工匠精神注入技术革新。他参与研发的“智能引航服务平台”,通过大数据实时分析气象潮汐,使引航决策效率大幅提升;他带头开展了“套泊热接”创新引航作业模式,即通过科学合理、高效紧凑安排船舶靠离衔接,离港大船离开泊位后,对接泊位船舶紧随其后进行靠泊,让两艘巨轮如齿轮般精准衔接,可以将两船的空泊时间压缩到最短,单组操作节省泊位空置时间1.5—2小时。这一国内首创技术创新项目落地,已累计为港口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17亿元,有效赋能了青岛港航产业高质量发展。“套泊热接”“不登轮引航”等引航创新工作不仅被评为“青岛市创新案例”,更让青岛港的船舶周转效率大幅提升,成为名副其实的“纠班港”。
跨越山海,为共建“一带一路”贡献力量
在中缅共建“一带一路”项目建设中,李磊主动承担起赴缅换班的艰巨任务,确保了中缅原油管道关键节点贯通。更令人称道的是,他在完成本职引航工作的同时,手把手将宝贵的引航经验传授于缅甸引航员。缅甸引航员赞叹:“李磊带来的不仅是引航技术,更是中国人所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
引航先锋,以匠心书写强国梦
作为一名有21年党龄的老党员,李磊始终将责任扛在肩头。尤其是参加引航工作以来,在与各个国家船员的接触过程中,他切身体会到祖国的强大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带来的荣誉感自豪感。作为一名党员引航员,他始终认真积极地学习党的先进理论知识,在实际引航工作中做到政治坚定、思想过硬、作风优良、严守纪律,树立党员引航员的榜样,用自己的坚守和奉献编织着引航人的中国梦、强国梦。
没有高光的舞台,只有24小时待命的对讲机;没有华丽的勋章,只有被海风刻下皱纹的脸庞。数十年间,李磊在潮起潮落中,践行着引航员“水上国门形象第一人”的铮铮誓言。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宋大伟 通讯员 王天旭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