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2年青岛市第一座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建成以来,生活垃圾处置方式从“一纸规划”到“多点开花”,由单一的卫生填埋处置跃升为适应分类处理要求的多元化处置模式。这一转变的背后,凝聚着“青岛市劳动模范”占美丽等一代环卫人的智慧与汗水。
占美丽
二十年坚守:初心不改
2002年,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占美丽毅然扎根小涧西生活垃圾填埋场。在垃圾堆积如山、异味异常刺鼻辣眼的艰苦环境下,带领团队坚持规范化填埋处置,建成了住建部首批认定的国家一级无害化填埋场,累计规范填埋生活垃圾1630万吨,相当于10艘辽宁号航空母舰的满载排水量。2021年,填埋场完成封场治理与景观提升,变身为集环保科教与参观休闲于一体的山顶公园。而占美丽也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成长为技术过硬的专业人员,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等50余项荣誉称号。
技术攻坚:携手破题
2021年,已是青岛水务固体废弃物处置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的占美丽再次挑战自我,主持建设运营山东省首个厨余垃圾处理项目。在一次部署现场工作时,她遇见了正在化验沼渣的宋菲菲,一名刚从天津大学材料化工专业毕业的环卫新人。相似的求学背景和职业选择,让占美丽回想起20年前做实验的岁月。考虑到厨余项目专业人才短缺,她当即邀请宋菲菲加入科研团队,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工作。彼时,宋菲菲正在钻研《青岛市餐厨等有机垃圾厌氧消化应用技术研究》课题,对课题作者占美丽的科研精神早已心生敬佩,于是欣然接受邀请。
占美丽(右)和宋菲菲(左)
厨余项目采用“筛分+厌氧发酵”工艺,厌氧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硫化氢气体浓度高达3500ppm,现有脱硫工艺存在成本高、易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严重制约项目推进。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占美丽与宋菲菲通宵达旦查阅国内外文献、数次奔波当面请教行业专家,最终锁定采用铁盐控硫技术为突破口。由于国内同类案例少,为避免参数控制不精确引发生产事故,宋菲菲不断进行中试实验,每日调配十余种不同浓度的铁盐溶液,即使在夏季高温时,也要佩戴闷热的防毒面具监测硫化氢浓度变化。占美丽则凭借丰富的垃圾处置经验,不断优化发酵温度等关键参数。面对数据的反复波动,二人多次加班彻夜分析,历经上百次实验比对,终于确定铁盐类型和最佳投加量,成功将硫化氢浓度降至500ppm以下,仅2024年就为企业节省50余万元成本,并成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篇,申报专利5项。
理念传承:拓展新篇
除了本职工作,占美丽还是青岛市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基地“社会课堂”的宣讲员,平均每年为大中小学生等群体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宣传环保理念30余场次,累计1.2万人次。在她的示范带动下,宋菲菲成为了生态环境部首批“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场馆”——青岛垃圾分类科普馆的专职讲解员。作为新一代环卫人,宋菲菲将传统的纯理论讲解与现代化的互动问答融为一体,多次走进社区、校园开展宣讲活动,通过创新性的宣传方式带动更多人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宋菲菲
从占美丽二十年扎根一线的坚守,到宋菲菲锐意创新的技术突破,两代环卫人用青春与担当,推动垃圾处置从“末端治理”迈向“源头赋能”,通过“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创新实践,让“美丽”的传承在环卫事业中绽放光彩。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李赛男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