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近年来,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法院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推动构建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格局,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筑牢法治基石。
市南法院中山路法庭庭长黄健开庭审理知识产权侵权案件。
依法严惩侵权行为
倾力守护创新热情
“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是维护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防线,通过惩治犯罪行为,以刑事手段筑牢知识产权保护屏障,切实为品牌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市南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王洪坚深知,关键有效的工作机制才能给知识产权保护注入强心针。根据知识产权案件类型和特点,市南法院抽调业务骨干力量,组建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三审合一”审判团队,促进刑事、行政与民事案件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最大化保护。
“KAISA”系列商标系凯萨制本厂持有的注册商标,曾连续多年获得“山东省著名商标”“青岛市著名商标”等称号,凯萨制本厂制作的该品牌系列作业本在青岛市广大学生和家长中享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声誉。2018年至2022年期间,宫某未经权利人许可,联系多家印刷厂制作假冒“KAISA”作业本,并向多人销售假冒“KAISA”作业本,后宫某被抓获。据统计,宫某销售金额共计9万余元,在其存储地点扣押3万余本作业本。市南法院经审理,以假冒注册商标罪,一审判处被告人宫某有期徒刑1年6个月,缓刑2年,并处罚金5万元。
在另一起侵犯著作权罪案件中,孙某在未取得游戏《Legend of Mir2(传奇)》著作权人许可的情况下,雇佣纪某使用游戏素材租用服务器并搭建平台运营《无双精品》游戏,并收取用户充值款超700万元。经鉴定,《无双精品》与《Legend of Mir2(传奇)》游戏存在实质性相似。市南法院经审理,一审判处被告人孙某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并处罚金50万元,另案判处被告人纪某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并处罚金15万元。
每一次公正裁判,都是对创新火种的守护。近年来,市南法院坚持依法严格保护原则,对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行为坚决依法惩处,同时,全面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共审结知识产权刑事案件36件,判处的最高有期徒刑为4年,罚金最高达200万元,努力用法治“硬实力”撑起创新“软实力”,以司法引领构建“尊重知识、保护创新”的社会共识。
深化司法行政协同保护
多元解纷助力“案结事了”
基层法院审理的知识产权民事纠纷,具有数量多、标的额小的特点。如何建立完善的多元解纷机制,促进更多纠纷化于萌芽、止于未诉,是市南法院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
2024年,“某取”商标专用权人向市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举报,称某木炭配送中心销售的“某取”牌烧烤碳侵犯其注册商标专用权。经市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现场检查,确认某木炭配送中心确实售卖并在仓库存放了大量侵权产品。
市南法院受理后,承办法官积极与原告、被告进行沟通,以案释法,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为保障调解协议的履行,承办法官对本案行政调解协议进行了司法确认,并向双方出具了民事裁定书。
“被举报之后我很慌张,想着小本买卖,万一法院判我高额赔偿,我不仅干不下去,生活都成了问题,多亏了市南法院法官组织我们双方调解,还进行了司法确认,我也不需要支付额外的诉讼费,纠纷很快处理完了,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司法确认程序结束后,某木炭配送中心负责人吕某这样说。
近年来,市南法院深化府院联动机制,联合市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青岛市版权保护协会成立青岛首家“知识产权调解中心”,不断健全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协同配合工作机制,创新“行政调解+司法确认”解纷模式,16件纠纷通过司法确认程序得到高效化解,既充分保障了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又减少了当事人诉讼成本。
某日化用品公司因商标权权属争议起诉某孕婴公司,因该争议涉及公司股权变更以及商标转让效力问题,双方矛盾十分激烈。争议涉及的商标注册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经过多年经营,品牌产品销售广泛,具有较高的品牌价值。市南法院受理案件后,承办法官与双方电话联络沟通,了解到双方另有其他争议还在审理中。承办法官意识到,无论本案判决结果如何,都有可能导致更多的衍生诉讼,绝不能“一判了之”。为了尽快化解纠纷,承办法官依托行业调解组织,选派专业调解员参与本案调解工作,与双方当事人多次沟通交流,耐心释法明理、详细分析各方利弊,针对调解协议细节进行反复沟通,最终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对于另案争议,双方当事人对判决结果服判息诉,成功促成一案结、多案了。
“涉及知名品牌的案件,无论判决如何,都可能对双方公司经营造成较大影响。若一方不认可判决结果,在二审、执行程序中还会耗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因此,促成双方调解是推动“案结事了”、维护品牌价值的‘最优解’。”该案承办法官、市南法院中山路法庭庭长黄健表示。
为深入贯彻落实“抓前端、治未病”理念,市南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快建设“法院+”纠纷化解体系,进一步拓展社会力量参与纠纷化解的渠道,引入共道云调解中心、青岛市版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等调解组织,发挥专业调解作用。2024年,2480余件知识产权纠纷通过调解解决。同时,市南法院及时发现总结案件审理过程中的类型化问题,针对企业名称侵权纠纷发出司法建议10余份,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类案多发高发。
提供全方位司法保障
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近年来,涉及知名商标侵权、商标权属争议、游戏软件著作权侵权等新类型纠纷越来越多,市南法院坚持以专业化审判为依托,着力提高审判能力,以司法审判引领“保护创新”导向,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在某集团起诉某杂豆公司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件中,某杂豆公司作为某集团原下属分公司的子公司,在该分公司进行改制重组并与某集团不再具有股权及从属关系后,仍使用某集团的被认定为驰名商标的企业字号长达20年。某集团认为其使用行为会造成市场主体误认为双方具有关联关系,进而造成市场混淆,属不正当竞争行为,因此诉至市南法院,要求某杂豆公司停止侵权、进行更名并赔偿损失。
市南法院经审理,认定某杂豆公司与某集团在经营范围、销售产品、经营地域等均存在重合,双方具有竞争关系,某集团作为驰名商标的企业字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某杂豆公司在20年前股东公司改制后即不再享有使用该企业字号的权利基础,且相关公众无论是查看公司网站还是商品,均会通过其中标注的生产公司名称以判断商品来源,客观上会导致混淆后果,结合某杂豆公司在其股东公司改制后持续侵权近20年的事实,判决某杂豆公司停止使用该企业名称并赔偿某集团经济损失8万元。
“企业字号是相关公众辨认商品来源的重要信息,一个品牌的打造、发展与产品质量、商业信誉、品牌保护等各个方面均息息相关,未经权利人许可攀附他人前期获得的市场知名度和良好商品声誉,以不正当的方式占据他人市场份额,我们要通过专业司法审判坚决打击这种行为,才能更好的遏制某些市场主体‘蹭名牌、搭便车’的不良风气。”该案承办法官黄健表示。
2024年,市南法院审理涉及“膳魔师”“林氏家居”“极工房”“维达”等著作权、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1221件,为知名品牌、公平竞争提供全方位司法保护,为市南区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提供了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市南法院中山路法庭法官团队对辖区商户开展实地调查。
“办案+普法”齐发力
传播法院“好声音”
2024年,市南法院调处了一起涉及青岛特色美食品牌“戳子肉”商标侵权纠纷。原告修某开店经营“戳子肉”近十年,成为青岛大众点评必吃榜的上榜店铺,后修某发现张某在其开设的店铺中使用了其注册商标,遂诉至法院,要求张某停止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名称,并进行赔偿。经过与双方沟通,法官了解到,原告、被告均在青岛市经营多年,各有特色、广受好评,虽然涉案标的仅3万元,作出一纸判决容易,可案件背后,息息相关的还有几十名员工的生计和区域特色美食品牌的发展。为此,承办法官多次与双方电话沟通,抓住双方矛盾焦点,耐心释法明理,终于促成双方达成调解、握手言和。
市南法院中山路法庭法官助理走访青岛老字号商户。
案件调解后,为进一步发挥“一个案例胜过一沓文件”的示范引领作用,市南法院制作《“戳”出青岛美味》普法短片,让保护品牌意识深入人心,获最高人民法院宣传报道。
近年来,市南法院积极延伸司法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依托中山路法庭“老字号保护基地”,走访辖区老字号商户,推出《走中山·说知产》特色专栏7期,让人民群众在感受老字号文化底蕴的同时,不断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助力老城区擦亮“新”名片,获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青岛市委政法委等转发“点赞”。拓宽新媒体普法阵地,打造《漫说知产二三事》专栏,以生动有趣的漫画形式发布典型案例20余篇,讲述知识产权保护好故事,传播知识产权司法好声音。充分发挥市南区“法治文化阵地”作用,常态化开展“法庭开放日”活动24次,为中小学生开设知识产权普法课堂,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努力营造共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
下一步,市南法院将牢固树立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司法理念,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审判职能作用,让“真创新”受到“真保护”,让“高质量”受到“严保护”,以高水平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促进一切生产要素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为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贡献法院力量。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刘瑞东 通讯员 傅琳琳 王坤仪
责任编辑:林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