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岛市崂山区深圳路小学开展了“探秘艾草”综合实践活动,孩子们沉浸式感受了中医药文化魅力,在艾香的浸润中解锁非遗传承新路径。
活动伊始,孩子们在医师指导下练习了传统健身功法八段锦。“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孩子们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在动静结合中唤醒身体能量,为后续探索活动注入满满活力。
在“艾草课堂”环节,讲师通过“观其形、触其质、闻其香、知其用”四维教学法,带领学生全方位认识艾草。新鲜的艾草标本前,孩子们仔细观察叶片的羽状深裂形态,轻轻触摸表面粗糙的绒毛,凑近细嗅独特的草本清香。讲师从艾草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延伸到其在中医典籍中的记载,如《名医别录》中“主灸百病”的论述,再深入讲解温经散寒、祛湿止痛等药用功效,让抽象的中医药知识变得可触可感。互动环节中,孩子们踊跃提问:“艾草和菖蒲有什么区别?”“晒干的艾草药效能保持多久?”现场气氛热烈,求知欲盎然。
在DIY工坊,孩子们化身“小小非遗传承人”,体验两项传统技艺。制作香囊时,他们选取晒干的艾草叶,亲手填充进精美的香囊布袋,细密的针脚间,驱蚊安神的实用功能与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趣巧妙融合,孩子们举着成品兴奋表示:“挂在书包上,既好看又能防蚊子!”古法制皂则以天然艾草为原料,经过溶化皂基、添加艾草碎末、模具定型等步骤,制作出一块块散发清香的艾草皂,当透明的皂体逐渐凝固时,孩子们惊叹于传统工艺的神奇,更直观理解了艾草“抗菌消炎”的功效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尾声,孩子们在调研记录表上认真写下心得体会:“原来艾草不只是端午节的装饰,还是治病的药材!”“制作香囊时闻到的香味,让我想起了奶奶的草药包。” 这些童言童语不仅是知识的梳理,更是文化认同的萌芽。校方表示,此类实践活动旨在通过“沉浸式体验加趣味性学习”模式,让非遗文化从课本走向生活,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中医药文化的种子。
此次活动以艾草为媒介,将非遗传承与劳动教育、科学探究深度融合,既是对“健康中国”理念的践行,也是对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有益探索。未来,深圳路小学将继续挖掘乡土资源,打造更多“可触摸、可参与、可传承”的非遗课堂,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少年儿童心中焕发生机。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盛军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