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19 日,青版财经小记者们走进青岛市黄河流域非遗文化艺术节展会活动现场,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参观研学之旅。此次活动由青岛市中华职业教育社非遗保护传承专门委员会、青岛市李沧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青岛市李沧区虎山路街道办事处主办,首页传媒、青岛市翰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单位承办,为小记者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了解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绝佳平台。
活动现场热闹非凡,各类非遗摊位有序排列,如同展开了一幅充满烟火气的民俗画卷。小记者们满怀着好奇与期待,在青岛市翰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赵玉隆院长的带领下,穿梭在各个摊位之间,探寻非遗文化的奥秘。
小记者参观各个展位。
在青岛大学非遗社团的展位前,摆放着社团成员们的创意作品。从融入非遗元素的扎染传统技艺到与现代设计结合的手工艺品、文创产品,都展现着年轻一代对非遗传承的独特视角。社团成员热情地向小记者们介绍创作思路,分享社团在非遗传承路上的故事。
小记者们了解融入非遗元素的扎染传统技艺。
宋代点茶展示区里,茶艺师身着传统服饰,优雅地展示着点茶技艺。茶筅在茶盏中轻快搅拌,茶末化为细腻泡沫,茶香四溢。小记者们围坐观看,惊叹于古人品茶的雅致,还亲自体验点茶,感受传统茶文化的独特韵味。
小记者了解非遗传统技艺制作的青岛老火腿。
小记者了解非遗古装项圈。
小记者们了解纯植物的古法香膏。
掐丝珐琅的展位上,色彩斑斓的作品吸引着小记者们的目光。掐丝珐琅则以绚丽色彩和精细工艺让小记者们大开眼界,画师讲解着填色技巧,小记者们被传统绘画工艺的魅力深深吸引。
非遗传承人向小记者介绍珐琅画。
王哥庄大馒头展位前,热气腾腾的大馒头香气扑鼻。工作人员介绍,这些馒头用传统工艺制作,个头大、味道香。小记者们了解到制作馒头的关键步骤,感受传统美食的魅力。
小记者了解王哥庄大馒头。
葫芦烙画与雕刻、木影展示区,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烙画艺人用烙铁在葫芦上烫出精美图案,雕刻艺人则精心雕琢葫芦,赋予其立体感。一旁的木影作品造型古朴,充满艺术感。小记者们认真听传承人介绍,感受传统非遗雕刻艺术的惊艳。
小记者们了解葫芦烙画。
脸谱文创木影人展位上,色彩鲜艳、造型夸张的木影人十分吸睛。这些木影人将传统脸谱文化与现代文创相结合,既保留了脸谱神韵,又增添了趣味性。小记者们被其独特创意吸引,挑选心仪的作品,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
如意布锦展位上,绚丽多彩的布艺制品琳琅满目。工作人员介绍布艺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寓意,小记者们抚摸着精美的福禄虎、如意虎,感受传统布艺的魅力。
小记者了解“如意布锦”展位上的福禄虎、如意虎。
大裂谷勾编展位前,精致的勾编作品让人眼前一亮。从时尚饰品到家居用品,都展现出勾编技艺的精巧。勾编艺人现场演示编织手法,小记者们认真学习,动手尝试,体验传统手工技艺的乐趣。
非遗继承人展示勾编技艺的精巧。
老北京手工铝编展位上,各种不同颜色的铝线编织工艺品让小记者们惊叹不已。铝编展位的老师向小记者们讲解制作过程,小记者们纷纷动手制作,感受传统玩具的魅力。
小记者们了解非遗铝编。
童画面塑展位前,可爱的面塑作品摆满摊位。面塑艺人用面团快速塑造出卡通形象和小动物,小记者们看得目不转睛,还跟着艺人动手制作,发挥自己的创意,感受面塑艺术的乐趣。
小记者们学习传统面塑技艺。
红陶榼子和泥老虎展位上,红陶榼子造型古朴,是制作传统面食的模具。泥老虎色彩鲜艳、憨态可掬,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小记者们拿起这些手工艺品,听工作人员讲述背后的民俗故事,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小记者了解红陶榼子。
叶家窑黑陶展位上,漆黑发亮的黑陶作品古朴大气。陶艺师介绍,这些黑陶选用优质陶土,经多道工序烧制而成。小记者们仔细观察黑陶的质地和造型,了解制作工艺,对传统陶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记者们了解传统剪纸技艺。
小记者了解非遗传统技艺制作的青岛老火腿。
小记者们了传统工艺制作的“牛肉脂渣”。
小记者们了解纯植物为原料的古法香膏。
此外,哦亿兮保加利亚式乳酸菌饮品展位的董老师热情地向过往市民们讲解肠道健康小知识,并设置了有趣的提问环节,市民们尤其是小记者们纷纷踊跃回答,回答正确的小记者还开心地领到了免费的哦亿兮乳酸菌饮品。
小记者们了解哦亿兮保加利亚式乳酸菌饮品。
此次参观研学活动,让小记者们收获满满。他们不仅欣赏到了精美的手工艺品,更深入了解了非遗文化的内涵和传承创新的意义。小记者们纷纷表示,他们将把在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感分享给身边的同学和朋友,让更多人关注非遗文化,加入到非遗传承的队伍中来,共同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盛军
责任编辑:崔现香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