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两天的青岛市黄河流域非遗文化艺术节于4月19日上午在湖山美地广场正式开幕。本次活动由青岛市中华职业教育社非遗保护传承专门委员会、青岛市李沧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青岛市李沧区虎山路街道办事处主办,首页传媒和青岛市翰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等承办。参与本次活动的非遗文化展位近百家,涵盖了青岛各类特色非遗文化项目,从民俗表演到文化展览,从传统美食到手工技艺,吸引众多市民前来观赏体验。
记者在现场看到,青岛大学非遗社团的展位别具一格。社团成员们带来了多样的非遗作品,他们还在现场热情地为市民介绍社团对非遗传承的探索,让大家感受到年轻一代对非遗文化的热爱。
在宋代点茶展示区,一套套精致的茶具摆放整齐。茶艺师们手法娴熟,将茶粉置于茶盏,注入热水,用茶筅快速搅拌,打出细腻的泡沫。现场茶香四溢,市民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着宋代点茶的独特韵味,感受传统茶文化的魅力。
剪纸和珐琅画的展位前,色彩斑斓的作品吸引了众人目光。剪纸艺人手中的剪刀如灵动的画笔,纸张在其手中翻转,不一会儿,一幅幅精美的图案便诞生了。珐琅画色彩绚丽,画师们细致地填色创作,展现出这一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市民们对其精湛技艺赞叹不已。
王哥庄大馒头展位上,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大馒头散发着麦香。这些馒头采用传统工艺制作,个头大、口感好。展位工作人员介绍着馒头的制作要点,市民们听后纷纷购买,准备带回家与家人分享这份传统美食的滋味。
葫芦烙画与雕刻、木影展示区里,非遗传承人展示着不同的技艺。烙画艺人用烙铁在葫芦上烫出栩栩如生的图案,雕刻艺人则精心雕琢,让葫芦展现出别样的立体感。一旁的木影作品造型古朴,充满艺术感,市民们好奇地询问着制作技巧。
脸谱文创木影人展位前,一个个色彩鲜艳、造型夸张的脸谱木影人十分吸睛。这些木影人将传统脸谱文化与现代文创理念相结合,既保留了脸谱的神韵,又增添了趣味性,不少市民被其独特创意所吸引,挑选心仪的作品购买收藏。
如意布锦展位上,绚丽多彩的布锦手工艺品琳琅满目。这些布锦手工艺品形象精美寓意吉祥,工作人员介绍着布锦的制作工艺和背后的文化寓意,市民们欣赏着精美的织物,感受传统纺织工艺的魅力。
大裂谷勾编展位前,一件件精致的勾编作品令人眼前一亮。从时尚的饰品到实用的家居用品,都展现出勾编技艺的细腻与精巧。勾编艺人现场演示编织手法,引得市民们纷纷驻足学习。
老北京手工风车铝编展位上,五彩斑斓的手工风车随风转动,发出清脆声响。风车采用传统吕编工艺制作,造型独特。制作风车的师傅耐心地向市民讲解制作过程,勾起了许多人童年的回忆。
童画面塑展位前,造型可爱的面塑作品摆满了摊位。面塑艺人用手中的面团,通过揉、捏、搓、点等手法,快速塑造出各种卡通形象和小动物,孩子们围在摊位前,看得目不转睛,还跟着艺人尝试动手制作。
红陶榼子和泥老虎展位上,红陶榼子造型古朴,是制作传统面食的模具。泥老虎色彩鲜艳、憨态可掬,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市民们拿起这些传统手工艺品,感受着其中蕴含的民俗文化内涵。
叶家窑黑陶展位上,漆黑发亮的黑陶作品尽显古朴大气。这些黑陶选用优质陶土,经过多道工序烧制而成。陶艺师现场讲解制作工艺,市民们惊叹于黑陶制作的精湛技艺,对这一传统陶艺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活动现场,随处可见市民们认真观看、积极参与的身影。许多市民带着孩子前来,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非遗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一位带着孩子的家长向记者表示:“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现在的孩子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比较少,通过这样的活动,他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非遗文化,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非遗文化传承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赛,此次青岛市黄河流域非遗文化艺术节展会活动的成功举办,展示了青岛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积极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传播,为非遗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培养非遗文化传承创新人才提供了一个展示、交流的优质平台。同时,随着众多市民的参与,让非遗文化走进了大众生活,也让更多人意识到非遗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主办方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和参与到非遗文化传承发展事业中来,让青岛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成为联结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纽带,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盛军
责任编辑:崔现香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