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开始注重体育锻炼,越来越多的游泳、健身、武术等体育培训机构蓬勃发展,但培训机构因经营不善,闭店“跑路”的情形也频繁出现,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
2023年,王某经朋友热心推荐,满心期待地来到某武术俱乐部,为孩子报名散打培训课程,并当场支付了培训费3000余元,以期能让孩子在专业指导下强身健体、磨炼意志。不料,仅过了8个多月,王某突然接到该武术俱乐部关门歇业的通知,孩子的散打培训课程被迫中断,后续也无法继续开展。满心的期待瞬间化为泡影,无奈之下,王某向胶州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鉴于本案为体育消费领域合同纠纷维权,为降低消费者的维权成本,优化维权流程,压缩维权周期,胶州法院受理该案后,联动胶州市教育和体育局依托体育消费纠纷巡回审判工作室对该案进行处理。
胶州法院经审理认为,教育培训合同关系是学员与培训机构之间基于服务提供与费用支付形成的法律关系,王某与该武术俱乐部之间已形成合同关系,系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合法有效。但该武术俱乐部在培训服务过程中突然闭店,致使王某的孩子继续接受培训服务的合同目的无法实现,其行为构成违约,故王某有权请求解除合同并要求退还款项。
近日,胶州法院对此案作出一审判决:解除原告王某与被告该武术俱乐部之间的教育培训合同,该武术俱乐部退还王某剩余培训费用并支付相应利息。
【法官说法】
首先,在选择体育培训机构时,切不可盲目轻信他人推荐,一定要审慎筛选,优先考虑那些资质齐全、信誉良好、运营稳定且具备安全保障的机构。
其次,在支付费用时,尽量避免大额充值,选择更为灵活的付费方式,降低潜在风险。签订合同前,务必仔细研读合同的每一项条款,明晰自身与商家的权利和义务,确保自身合法权益在合同中得到充分保障。
第三,日常消费过程中,要妥善留存各类消费凭证,如发票、收据、合同文本等,以便在遭遇纠纷时能够有充足的证据支撑,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刘瑞东 通讯员 郭倩
责任编辑:林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