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青岛市黄岛区大卢家滩社区的74岁独居老人刘大爷,前些年因患眼疾视力降到几乎为零,行动很不方便。中国银行西海岸新区分行营业部工作人员黄梦婷在银行柜台前遇到转账困难的刘大爷后,协调网点提供上门服务。后来,延伸至一对一“结对子”模式,开展一系列志愿服务,志愿者也从黄梦婷1人发展到分行营业部的6名同事。新年伊始,中国银行客服热线95566先后接到刘大爷的表扬电话6次。
“双向奔赴”的故事背后,是青岛打造金融消保志愿服务“全时在线”的不懈努力。2024年9月,青岛金融监管局结合辖区实际,与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青岛市金融消保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动金融消保领域志愿服务组织化、常态化、精准化运行。
上下协同,构建“金融消保+社会工作+志愿服务”新模式
联合市委社会工作部成立金融消保志愿服务队,组织开展“消保县域行”活动,把易学、管用的金融知识送到村前屋后、田间地头。青岛各金融监管支局也成立了县域金融消保志愿服务分队,深入农村、社区、校园、企业、商圈等区域,通过知识讲解、案例剖析、定制化服务等方式,普及防非反诈常识和理性投资知识,帮助基层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这一举措,将金融监管机构的专业强项与社工部门的组织优势充分结合起来,下沉金融教育宣传重心,加强一线力量,丰富活动形式,满足基层群众的金融需求。”青岛市委社会工作部有关负责人说。
面向受众,搭建“知识普及+权益保护+志愿服务”新体系
经过“金融教育宣传月”活动的积累沉淀,青岛金融监管局大力推动辖区银行保险机构全面发展金融消保志愿服务,《意见》要求银行保险机构以消保条线为主体,逐步组建包括金融从业人员、法律人士、社会爱心人士等群体的金融消保志愿服务队伍。
“志愿服务重在常态、难在长效,关键要形成固化机制。”青岛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在调研论证阶段,收集到类似的建议20多条,“我们照单全收,从组织建设、财务管理、考评机制等方面制定措施,推动打造规范专业的志愿服务团体。”
《意见》提出,将金融知识普及作为主责主业,常态化开展金融知识教育宣传活动,提高民众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作为重要内容,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商超宣讲法规、征求意见和咨询答疑,提高公众维权意识;将金融服务和社会公益相结合,推动金融为民、便民、惠民从思路理念变为实际行动。
《意见》印发后,辖区银行保险机构迅速响应,截至目前,全市已组建金融消保志愿服务队259支,注册志愿者3886人,开展消保志愿服务活动2259场次。特别是春节期间,各机构纷纷开展“移动金融服务摊位”“春节护航、一路平安”等志愿服务,惠及辖区约78万名群众。
常态长效,完善“管理培训+正向激励+质效评估”新机制
《意见》要求,各机构明确组织架构和整体规划,确定志愿服务的重点方向,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机制,推动队伍建设管理正规有序。建立激励机制,对志愿者的服务记录、考核评价等信息进行管理,对表现优秀的志愿者进行表彰和奖励,广泛宣传先进事迹和奉献精神,增强志愿者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定期组织交流活动,提供培训和学习机会,提高志愿者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
“成立金融消保志愿服务队,开展规范、专业、持续的金融教育宣传和志愿服务,对于推动金融知识更广泛、更直接地触及人民群众,从源头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具有重要意义。”青岛金融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制定评估办法,对金融消保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实效进行评估,努力打造金融消保志愿服务新高地。”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李菁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