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愿每一次选择都不被辜负

又是一年“3·15”,金融消费安全再次成为焦点。过去一年,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却也暗藏不少风险。电信诈骗、小贷乱象、存款变基金等问题时常出现,消费者常常“踩坑”,亟须更有效的权益保护。

在青岛,围绕“保障金融权益 助力美好生活”这一主题,金融机构率先行动。银行网点、商场、社区里,当地金融从业者通过集中宣教揭示各种诈骗套路,提醒公众谨防“零门槛贷款”等诱惑,培养消费者更强的风险识别能力。

与此同时,《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于2025年初落地实施,加大对“秒批秒下款”等业务的监管力度,力求从源头上堵住漏洞,为消费者营造更安全的金融环境。

然而,电信诈骗手段依然“花样翻新”:冒充电商客服、虚假贷款链接、朋友圈“套资料”……消费者稍有不慎即可能踏入陷阱。理财与投资领域同样风险暗涌:“存款变基金”等销售误导的行为让不少消费者损失惨重,背后既有销售行为不规范,也折射出部分消费者存在金融知识盲区。

正因如此,今年的“金融‘3·15’”特刊聚焦热点乱象,深入剖析典型案例,倡导理性投资与依法维权,帮助消费者在享受金融科技红利的同时,守护好“钱袋子”。

让金融消费行稳致远,离不开严监管、严执法,更需要每位消费者强化自我保护意识:懂知识、识骗局、敢维权。唯有多方携手、协同共治,才能筑起牢固的安全屏障,使我们每一次的选择都不被辜负。

值此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让我们凝聚共识、擦亮双眼,成为更加理性、勇于维权的金融消费者。当理性、安全、合规的新风尚蔚然成形,金融创新才能真正赋能美好生活,让每一分资产更稳健、更放心。

本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