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小记者探秘康有为故居:开启历史与文化的研学之旅

青岛,这座黄海之滨的魅力城市,就像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在市南区福山支路5号,有一座历经岁月洗礼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康有为故居。2月23日,青版财经小记者团的小记者们满怀期待踏入了这座历史名宅,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参观研学活动,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感受着先辈的智慧与爱国情怀。

小记者们合影留念。

小记者们积极举手,提出自己的问题。

康有为故居建成于1900年,作为青岛最早出现的德式建筑之一,它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主体建筑为三层德式砖木结构楼房,周边环绕着庭院,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128平方米。1923年康有为开始寓居于此,将其命名为 “天游园”,并在1927年3月31日逝世于此。2000年,经过全面的复原维修,康有为故居正式对外开放,并于2006年成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青岛市首个对外开放并辟建为专业特色博物馆的文化名人故居。

小记者们观看康有为的雕像。


小记者参观康有为故居内原来的客厅。

小记者们一踏入故居,便被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浓厚的历史氛围所吸引。三层的德式楼房,红瓦绿树相互映衬,充满异域风情。走进屋内,复原的卧室、客厅场景,摆放整齐的书桌、书架以及一本本泛黄的书籍,让大家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真切地感受到了康有为先生的生活与思想。

讲解员老师介绍康有为的生平。

小记者了解康有为的学生。

讲解员老师介绍戊戌变法。

小记者了解“戊戌六君子”。

专业讲解员为小记者们详细讲述了康有为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康有为生平史迹图片展》通过一幅幅珍贵的黑白照片,带领小记者们回顾了他在救亡与变法之路上的奋斗历程。康有为,自幼接受封建传统教育,青年时期又深受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成长为一位博学多才、思想先进的知识分子。清光绪十四年(1888 年),他第一次上书清光绪帝,虽变法主张受阻,但已声名远扬。此后,他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培养维新人才,并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1895年,康有为发动 “公车上书”,提出拒签《马关条约》、迁都、变法等主张,自此成为维新变法的核心人物。1898年,戊戌变法正式开启,然而,这场变革触动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仅持续百日便宣告失败。康有为被迫流亡海外,直到辛亥革命后才得以回国。

100多年前的青岛全景图。

小记者了解康有为故居修复情况。

小记者们参观故居里的展览。

康有为先生在流亡海外期间,游历了许多国家,接触到了不同的文化和思想。讲解员老师通过珍贵的文物和资料,向小记者介绍了他在海外的生活经历以及对不同文明的思考与探索。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康有为先生在世界舞台上为中国发声,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原来康有为先生去过这么多地方,他把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也把国外的先进思想带回了中国。” 一位小记者感慨地说。

徐悲鸿曾拜康有为为师,学习书法。

小记者们参观《康有为书法陈列室》。

康有为为母亲写的墓志文。

《康有为书法陈列室》则展示了他精湛的书法艺术。小记者们领略到了康有为先生独特的书法魅力。他的书法作品雄浑大气、笔力刚健,独具一格。小记者们纷纷驻足欣赏,仔细品味每一个笔画中蕴含的情感与力量。 “康有为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还是一位了不起的书法家,他真的太厉害了!” 一位热爱书法的小记者赞叹道。

康有为和朋友们的照片。

此次参观研学活动,不仅让小记者们深入了解了康有为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戊戌变法这段重要的历史,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爱国、奋进的种子。小记者们纷纷表示,要将从康有为先生身上学到的精神融入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传播正能量,让先辈们的爱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盛军

责任编辑:李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