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全球领先 亚洲首个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投入商业运营

5月11日,载箱量13386TEU的外贸集装箱船“中远法国”在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106泊位靠泊作业,与传统码头不同的是,整个作业现场“空无一人”,生产作业却在自主开发的智能控制系统的指挥下“行云流水”。此举意味着当今世界最先进、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已经具备自动化全规模作业能力,真正实现了全自动化码头从概念设计到商业运营,标志着中国港口跨入第四代集装箱作业全新时代。

据介绍,该码头位于前湾港区四期5-10泊位,岸线长2088米,纵深784米,前沿水深-20米,年通过能力520万TEU,可停靠世界最大的24000TEU集装箱船舶,该码头由青岛港集团主导,精准规划布局,融合尖端技术,数十家合作方参与,从2013年10月码头正式立项,到2017年5月投入商业运营,集码头规划设计、建设集成和商业运营“三位一体”,仅用3年多时间完成了常规需要6-8年的研发建设任务,建设成本仅为国外同类码头的75%左右,开创了低成本、短周期、全智能、高效率、更安全、零排放的“青岛模式”。

该码头由青岛新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运营管理,码头全部采用世界一流的全自动化的技术设备,由青岛港自主构建全球领先的智能生产控制系统,颠覆传统集装箱码头作业模式、管理模式,实现工艺流程化,决策智能化,执行自动化,现场无人化,能源绿色化。在全自动化码头目前两个泊位作业中,后方生产控制中心9个远程操控员承担了传统码头前沿60个人的工作,减少人工约70%,提升作业效率约30%,码头设计作业效率可达每小时40自然箱,堆场利用率提升10%,自动化程度超过荷兰鹿特丹港,是当今世界自动化程度最高、装卸效率最快的集装箱码头。

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机遇,青岛港坚持自主创新,突出技术的先进性和建设的经济可行性,构建了可推广复制、具有行业示范意义的“青岛模式”,在自动化、智能化方面引领第五代乃至第六代港口的发展方向。其中,依托青岛港集装箱作业、管理的先进经验,自主设计生产业务流程、规划码头总平面布局、建立指标体系和技术规格参数,低成本、短周期形成实施自动化码头系统总集成,构建起全球领先的自动化码头智能生产控制系统;码头装卸运输设备全部采用电力驱动,单位耗能最低,实现零排放和无灯光作业;首创了世界上重量最轻、循环补电、巡航里程无限制的集装箱自动导引车,节省换电站建设成本上亿元,比同类设备重量减轻10吨;首创机器人自动拆装集装箱扭锁,实现生产全程自动化;首创轨道吊“一键锚定”系统,解决了大型机械防瞬间大风的全球性行业难题。为一批世界性技术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凭借低成本、短周期、高质量等优势,在美国第11届“Navis World”全球年会上,该码头在实船作业期间荣获“亚洲首个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杰出成就奖”。

青岛港是世界集装箱第七大港,拥有目前世界最大的码头和最高的效率。面对全球工业4.0和“互联网+”的发展趋势,青岛港以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等项目为重点加快建设智慧港口,推进港口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