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时间表,看到青岛产业的“含绿量”——
2024年5月,新加坡能源集团宣布与青岛达能环保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投建青岛胶州90MW(交流侧)渔光互补项目,年底并网后每年绿电发电量将达到1.62亿千瓦·时、碳排放降低16万吨。
6月,城阳区储能1号生产基地项目宣布将于12月份达到投产条件,建成后将为青岛储能产业贡献高达12GWh的年产能。
7月,总投资23亿元的6个项目落地青岛市氢能产业园,将聚焦氢能装备、制氢技术、先进储氢材料等前沿领域开展示范应用。
近日,“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联盟(以下简称:“三新”联盟)、新型储能联盟山东(青岛)行暨“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联盟年度大会在青岛举行。会上,山东省能源局与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青岛市政府与中国能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优质项目不断、能源央企加码,无疑为这座城市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增添了新的动力与活力。
央企看好青岛
以“能源+基建+产业”为纽带,“三新”联盟成立于2022年,由中国能建牵头发起,集聚了新能源及基础设施领域的多家骨干企业、金融机构和科研院所,目前联盟成员单位已发展至330家。为地方提供产业发展策划和联盟合作方案是其服务的重要一环。
此前,作为“三新”联盟2023年度大会的举行城市,无锡在2024年落地了一批综合性强、影响力大、产业链带动效应明显的新能源项目。现场,在“三新”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能建总经济师周小能所发布的《“三新”联盟 2024 年度工作报告》提到:“一年来,联盟与中国中车、国电投、明阳智能等企业合作,共同推进无锡至宜兴城际轨道交通工程、无锡绿色航运交能融合产业园项目。”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青岛与中国能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三新”联盟年度大会走进青岛,青岛新能源产业发展将带来更多“重量级城市合伙人”。
“过去一年,‘三新’联盟在青岛、济南等地开发建设一批‘八网融合’示范项目……山东是一片独具魅力、充满活力、蕴含潜力的发展热土,联盟将携手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与城市能级提升。”活动现场,“三新”联盟理事长,中国能建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如是说道。
何以加码青岛?
吸引能源央企持续加码,青岛的底气从何而来?
从其对于减碳增绿“新路径”的探索中,可以窥见一斑。会上,青岛市李沧区、城阳区、西海岸新区、即墨区等市、区分别进行专题推介。今年上半年,全市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占全市装机总量比重突破60%,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30%;山东港口青岛港拥有全场景氢能港口,全球首创智能空中轨道集疏运系统;青岛地铁在行业内率先开展绿色线网创建,预计至2027年年底,全线网可实现年节电约2亿千瓦·时、降碳20.5万吨……
山东港口青岛港拥有全场景氢能港口
可以说,无论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是超前布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当下的青岛,各行业正围绕绿色低碳发展加速前行。风光热绿色发电、氢制储运、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新型材料……“三新”联盟多个成员企业所探索领域与青岛当前发展路径不谋而合。
同时,根据“三新”联盟未来发展规划,联盟未来计划在氢能、储能、绿色建筑、绿色园区、绿色公路、绿色港口、绿色航道、绿色机场等领域打造一批具有战略性、引领性、示范性的大项目。而在此方面,青岛坐拥北方最大综合性枢纽港口——山东港口青岛港,以及是山东省内首座4F机场——青岛胶东国际机场等应用先进技术的多个场景,双方合作空间较为广阔。
向海“碳”新路
“从第三次工业革命到未来,新能源将从补充能源走向主体能源,化石能源将从主体能源走向保障性能源,再电气化将成为碳中和重要路径,可再生燃料将与零碳电力形成二次能源脱碳的重要组合。”
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现在、过去、未来》为题,活动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李华军提出了能源转型的关键。在他看来,未来,海洋或许是未来能源转型的最优解。
近年来,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助力下,青岛迈出了“向海要能源”的重要一步,为自身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新路径。
青岛的这条“碳”新路,始于中国海洋大学与中电工程的紧密合作。自2023年起,中国海洋大学、中电工程联合成立了海洋风电智能装备协同创新中心。而在本次大会上,中国能建海洋能源研究院联合中国海洋大学李华军院士团队成立的“绿色智能海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揭牌,将成为推动海洋能源领域高质量发展、服务青岛现代引领型海洋城市建设、践行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成立的协同创新研究平台。
中国能建海洋能源研究院联合中国海洋大学李华军院士团队成立的“绿色智能海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揭牌。
从场景落地到协同创新,这是能源央企在青岛布局维度的又一次突破。基于这一创新中心,青岛布局了深远海漂浮式风电、波浪能装置与养殖网箱一体化设计、深远海风电场集群控制、零碳智能“海洋牧场”等前瞻研究,这些创新不仅拓宽了海洋能源的应用边界,也通过多能融合的方式推动了高效海水淡化、养殖能源一体化等技术发展,为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了多维度的支持。
海洋能源的开发需要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闭环支持。青岛的这一创新平台更将打造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为一体的全链条创新生态,为新能源产业的人才培养、技术转化与商业应用创造稳定环境。
随着更多优质项目的落地和能源央企的加码支持,青岛的绿色发展版图将更加完善。未来,青岛将继续沿着这条“碳”新路而行,加快技术创新和应用,成为低碳发展浪潮中的重要力量,描绘出一幅深蓝与绿色交融的未来图景。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高奕静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