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高新区没有因为我们不是高新区企业降低服务,而是帮我们‘一对一’全方位对接意向客户。”近日,青岛睿创通科技设备有限公司正式迁入青岛高新区。青岛睿创通科技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付百英表示,此前公司通过青岛高新区“e企炬链”活动对接了中国重汽集团青岛重工有限公司、科捷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力鼎智能装备(青岛)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并成功获得两家企业订单。得益于青岛高新区暖心的“链接”服务,公司落户青岛高新区。
这是青岛高新区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集聚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一个缩影。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底,青岛高新区在营市场主体同比增长9.67%,增长率居青岛市第一,其中企业同比增长9.5%、个体工商户同比增长10.17%。
而这个“全市第一”并非偶然。记者查阅近几年的数据发现,青岛高新区在营市场主体增速多年位列全市多个第一:截至2022年底,青岛高新区实有市场主体15504户,同比增长20.74%,同比增幅位列青岛市第一。其中,企业占比75.83%,同比增长17.51%,同比增幅位列青岛市第一;个体工商户占比24.17%,同比增长32.11%,同比增幅位列青岛市第一。截至2023年底,青岛高新区市场主体达到18297户,同比增长14.80%,同比增幅位列全市第一。其中,企业占比74.38%,同比增长11.85%,同比增幅位列全市第一;个体工商户占比25.62%,同比增长24.32%,同比增幅位列全市第一。
近年来,青岛高新区围绕“1+2+1”现代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引进来、流下去、活起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科技创新型企业已聚链成群。
平台为媒“引进来”
走进位于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的领雁(青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领雁科技”),公司负责人段峰正带领工作人员进行油烟管道机器人的测试。在数控设备的操纵下,只见一个小坦克状的机器人在油烟管道内稳步运行,前进、后退、爬坡……机前高压水枪喷出的水对油烟管内壁进行“无死角”清洗。“这是我们研发制造的履带式油烟管道机器人。”段峰告诉记者,领雁科技专注于管道清洁领域的特种机器人的研发及应用,自2023年11月在青岛高新区成立后,便锚定智能机器人+服务的业务方向,聚焦餐饮排油烟清洁领域,提供高质量、标准化厨房油烟清洁服务。
记者了解到,领雁科技是青岛高新区通过赛事平台引入的企业。在2023年的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暨蓝贝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中,江苏油侠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三等奖,并迅速在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注册成立领雁科技。公司创始人王小东告诉记者,青岛餐饮业发达,高端酒店林立,是油烟管道清洁机器人应用的广阔蓝海。“落地之初,我们只有一款初代机器人,还没有批量投产。落地以来,我们在政策和园区服务的支持下,‘向上’布局研发投入,并在当地进行前期测试,完成了机器人产品的多次迭代开发,功能持续丰富;‘向下’与当地头部餐饮企业、美食城等单位进行合作,不断拓展客户群体。”据王小东介绍,公司落地不到一年,营收已达400万元。
2024年4月份,青岛睿创通科技设备有限公司正式落户青岛高新区,促成其落地的契机,是青岛高新区“e企炬链”的赋能。2024年2月份,该公司通过“e企炬链”活动成功对接到多家企业,并与两家企业成功签约。感受到“e企炬链”的平台优势和部门“一对一”的贴心服务,“让我们有信心在高新区茁壮发展。”该公司总经理付百英表示。
优质的平台服务和营商环境,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用脚投票”。2024年上半年,青岛高新区新引进(成立)企业1196家,累计引进企业1.44万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实现近两位数增长。
为了让企业扎根发展,青岛高新区在企业培育方面构建了梯次培育体系,累计培育了全市8%的专精特新“小巨人”、10%的瞪羚企业、13%的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20%的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17.2%的市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拥有国家级、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及企业技术中心20余个。
融资融智“流下去”
青岛汉容电气有限公司专注于电气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从事研发制造薄膜电容、超级电容及其系统应用的高新技术企业,而资金瓶颈一度成为制约其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了解到企业需求后,青岛高新区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组建了专业的金融服务团队进行深入调研。基于调研结果,金融服务团队为公司量身定制了一套融资方案,并成功协调多家金融机构参与。最终,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公司成功获得了1000余万元的融资支持,为其扩大生产规模、研发新技术及市场拓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无独有偶,作为一家深耕卫星遥感技术领域的企业,青岛国测海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上展现出巨大潜力,同时也面临资金需求。青岛高新区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深入了解了国测海遥的发展愿景、技术实力及市场前景后,为企业提供了股权梳理、商业计划书撰写、财务顾问等服务,并通过多次沟通,明确了企业的融资需求和目标,细致分析了其在技术研发、市场推广、资本运作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中心积极对接各类投资机构,包括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经过多轮谈判与协商,帮助公司争取到了1000万元的股权融资,为公司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创新创业之路充满荆棘,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更是亟待解决的“拦路虎”。为此,青岛高新区成立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精准把脉”破解企业融资难题,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质效,成功组织多次金融辅导、资源对接等活动,累计对接企业600余家次,帮助44家企业融资2亿元。青岛高新区在全国首创无抵押、纯信用贷款“高新贷”,解决科技型企业“无抵押、融资难”问题,累计向175家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授信超6.5亿元以上。设立政府投资母基金规模23亿元,参股子基金规模70亿元,基金对外投资企业180余家。
如果企业单凭一己之力难以完成技术突破怎么办?青岛高新区建立了“揭榜挂帅”产学研对接平台,企业可以在平台上张榜发布所需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各类科研团队、大学机构均可揭榜攻关,为院企合作架起“科技金桥”。
青岛瑞思德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就是通过“揭榜挂帅”平台突破了“卡脖子”技术难题。针对肝癌诊断的瓶颈问题,公司计划开发一种体外诊断试剂产品,但技术攻关遇到困难。青岛高新区科技攻关“揭榜挂帅”服务小组为其精准匹配到山东大学韩丽辉教授团队,帮助企业成功解决了技术难题。
前不久,工信部火炬中心发布《关于启动2024年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车工作的通知》,公布了火炬直通车承办单位名单。由青岛高新区管委、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承办的“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项目入选其中。据悉,“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车”项目将集聚政府、高校院所、企业、服务机构、投资机构等各方主体,汇聚政策、供给、需求、服务、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从供给侧推动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在地方落地转化,可以“直通”包括深圳证券交易所、国家科技成果网等各方资源。
通过直通车活动,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与能源研究所进一步密切联系,在资源共享、产研对接方面进行合作探索,加速成果转化。2024年5月,“青岛好成果”之合成生物制造暨“海创岛城”产学研对接会上,促成6个合成生物制造项目现场签约;在活动路演环节,5个合成生物熟化项目参与路演,20余家投资机构参与现场对接,累计达成千万级融资意向。活动后,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持续跟踪,推动青岛芝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高附加值微生物代谢”项目落地转化,帮助企业与青创投达成投资合作等等。
优化生态“活起来”
日前,青岛鑫晨教育管理咨询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郭晨辰仅用半小时就完成了个体工商户向有限公司的升级,并拿到了新的营业执照。新执照保留了原有的社会统一信用代码、开业日期等信息,为企业提供了不小的便利。“转了以后,我们的企业名称、商标等大部分信息都可以顺利继承,我们和客户后续对接也很方便,减少了因为资产重置带来的成本和时间消耗。”郭晨辰说。
为助力企业发展,青岛高新区在“个转企”简易登记改革的基础上,开通了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转型公司制企业业务。该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采用直接变更登记形式转型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并可依法沿用原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成立日期,最大限度保留字号和行业特点。
青岛高新区在创新审批模式的同时,推动审批手段升级,通过引入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实现了产品合格证及其他证明材料的信息自动识别、自动填写,在全省率先实现特种设备使用登记全生命周期“零材料”“零成本”。
“我们公司生产的所有叉车设备都属于特种设备,每一辆都要经过特种设备注册登记。”林德(中国)叉车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特种设备业务负责人白美嘉说,如合格证、报告等,他们需在系统中一一对比,一项一项填写,而且还要打印纸质材料,“每一台车都有三四十张纸质材料。”如今,实现数智化系统办理后,青岛高新区850余家涉及特种设备的企业都体会到了便利。“系统改造完成后,表单信息免填写率达70%,申请材料免提交率达75%,审批时间压缩60%。”青岛高新区行政审批服务部市场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孙玉洁介绍说。
此外,青岛高新区全面推行“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项目服务体系,实施“承诺即开工”“工业用地一件事”等改革举措,以一流的服务水平、优良的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发展。特别是2024年以来,青岛高新区积极实施关键领域制度创新,在推进市场主体登记审批电子化、便利化、精准化、高效化上持续发力。接下来,青岛高新区还将继续加快推动更多省市领先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创新服务,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封满楼 通讯员 肖玲玲
责任编辑:林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