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这一“国字号”职业技能竞赛为何花落青岛?

记者近日从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了解到,2024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三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决赛将于2024年12月上旬在青岛市举办。这是继2020年青岛市举办首届全国人工智能大赛后,又一次承办该赛事。

全国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技能大赛是国家一类职业技能大赛,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举办,大赛共设智能硬件装调员、工业视觉系统运维员S、人工智能训练师S、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S、无人机装调检修工等5个赛项,决赛拟于12月上旬举办。

那么,为何这一“国字号”职业技能竞赛频频落户青岛?

政策加持

10月2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印发,提出力争到2035年,培养造就2000名左右大国工匠、10000名左右省级工匠、50000名左右市级工匠,以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和各级工匠人才为引领,带动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撑。其中提到,围绕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广泛开展各层级多形式的竞赛活动。持续办好各级各类职业技能赛事活动。支持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竞赛、技能比武,不断激发产业工人投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青岛市出台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鼓励以赛引才、以赛选才、以赛育才。其中提出对于获得世界技能大赛优胜奖以上奖项、中华技能大奖、国家级一类职业技能大赛前5名获奖选手及其指导教师,可按照事业单位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特聘有关规定办理聘用和岗位聘用。对承办世界技能大赛、国家级一类和省级一类竞赛的单位,以及成功创建省级以上技能竞赛集训基地的单位,按照现行政策给予奖补;落实获奖选手职业技能等级晋升政策。鼓励企业对竞赛获奖选手建立与岗位使用及薪酬待遇挂钩的长效激励机制。

根据《青岛市职业技能竞赛奖励办法》,对代表青岛市参加世界技能大赛,获得世界技能大赛金牌、银牌、铜牌的选手,分别奖励50万元、20万元、10万元。对参加世界技能大赛获得优胜奖的选手,奖励人民币5万元。对在国家级一类、省级一类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前6名的选手,在国家、省奖励的基础上,按照较高标准给予同等奖励。对获得青岛市级一类职业技能竞赛前6名的选手给予1000元-1万元不等的奖励。对青岛市人员入选世界技能大赛和国家级一类、省级一类职业技能竞赛技术指导专家或教练,且指导训练的参赛选手在竞赛中获得前3名的,参加青岛市优秀技能人才评选奖励项目时,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

青岛市提出,到“十四五”末,全市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超过3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超过35%;力争到2035年,技能人才规模持续壮大、素质大幅提高,高技能人才数量、结构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

因此,城市搭建高规格、高标准、高水平竞赛平台,有利于以“赛”赋能,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让技能人才“破圈出彩”。

产业优势

青岛市一直以制造业发展见长,拥有门类齐全、结构完备的工业体系,涵盖41个行业大类中的39个,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是山东省最大的工业城市,也是我国著名的“品牌之都”“工匠之城”,有培养技能人才的“肥沃土壤”。

制造业是人工智能创新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更好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对城市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

目前,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集聚人工智能领域企业500余家,形成涵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2023年营业收入超过680亿元,同比增长34%,“一核两翼多点”产业布局初见成效。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建成开通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国家出入口局即将获批设立,5家算力中心上线运营,算力规模超2300P。在工信部备案的大中型数据中心8个,标准机架突破5万架。出台了全国首个市、区一体化人工智能产业园发展支持政策,推动中科曙光总部基地、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引进培育了创新奇智、极视角、以萨技术、优必选等一批细分赛道领军企业。

目前,青岛市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拥有人工智能领域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超过30个,高端智能家电、虚拟现实等一批国字号创新中心加快布局。7个单位入围工信部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名单。已持续举办5届人工智能“百企百景”对接洽谈会,发布技术解决方案与场景需求清单超过1000项,累计7个场景入选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典型场景,18个场景入选山东省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前不久出台的《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大力实施算力设施“强基”、算法模型“铸魂”、数据要素“提质”、核心产业“固链”、创新平台“领航”、产业生态“聚力”、场景应用“赋能”七大行动,全面提升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发展能级,全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海洋人工智能集聚区。

由此,全国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将成为人工智能应用技术领域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加速器”,持续推动青岛乃至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赛会效应

青岛自1990年开始举办市级职业技能大赛,已连续举办十七届,相继承办了“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全国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技能大赛等10余场国际大赛、50余场全国大赛和百余场省级大赛,还成功举办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等一系列国际重要会议、会展活动,不仅培育和锻炼了一批素质优良、经验丰富的办会办赛技术专家和技能竞赛管理人才,还选拔和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人才,为青岛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积蓄人才力量。

办好一次大赛,选树一批人才。从1990年开始,青岛市已连续组织举办十七届青岛市职业技能大赛,累计参赛人员达33万人,带动岗位练兵310多万人,对带动广大技能人员尊重劳动、崇尚技能、激励创造的氛围,推广工匠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提升了全市职业技能总体水平。

2020年11月,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共同主办的首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在山东省青岛市举办,这是我国第一次面向人工智能应用技术领域举办的国家级一类职业技能大赛,520名选手在赛场上切磋技艺、亮出绝技,一批技能高手脱颖而出,青岛4名选手斩获职工组一等奖,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并获60万元一次性奖励。2023年,青岛市成功承办山东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全市共有100名选手参加了84个项目的角逐,青岛19位选手获得金牌,为各代表团首位,并在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奖牌数实现“零”的突破,取得2银、1铜、16优胜奖的历史最佳成绩。

办好一次大赛,做强一个产业。新能源汽车、无人机、3D打印、工业互联网……青岛市职业技能大赛赛项设置始终瞄准新兴产业前沿,既支持传统优势产业技能人才精益求精,还鼓励未来发展前景广的新产业、新工种登台亮技,并以此加快新兴产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标准制定提升,推进新兴产业发展步伐。

同时,大赛还提升了技术创新和职业前景。2021年,在青岛第十六届职业技能大赛上,青岛海尔洗涤电器有限公司订单经理徐鑫一举打破波轮洗衣机的拆装纪录,用时比之前减少了三分之一。但徐鑫并没有满足,他从游戏通关中找到灵感,主导设计出“AR智能培训”场景,在整个海尔集团的新人培训中推广应用;他借鉴CT扫描原理,设计出产品质量的5G视觉自动检测平台,高端产品的检测准确率达到99.9%,效率提高80%,入选国家工信部典型应用案例。

此外,参赛选手一旦在职业技能省赛、国赛拿到好成绩,对于就业、职称晋升和“金蓝领”的发展,都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青岛市技师学院轨道交通学院大赛获奖学生常常被中车青岛四方机车、青岛地铁集团等企业“抢订”。

办好一次大赛,兴起一座城市。第五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全国选拔赛落户青岛以来,优秀创业项目与投融资机构展开资源对接,多个项目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大赛在青岛进一步弘扬创业精神,培植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城市文化,创新打造青岛市创业赋能中心,构建起“一体两翼八轮驱动”的全链条创业服务体系,助力更多劳动者敢创业、能创业、创成业,推进“青春之岛、创业之城”创业品牌建设。

一次大赛是一个舞台、一场盛宴,更是一项工程、一个战略。202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决赛即将在青岛开幕。时隔两年,又一批人工智能领域的技能高手即将走上赛场、展开角逐。青岛,必将以这次大赛为契机,进一步融合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和技术链,构建产业、资金、项目、技术等相互黏连的人才支撑体系,培植更多人工智能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在这里扎根,促成更多创新成果在这里转化,推动更多创新思路在这里实践,为全面提升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发展能级、全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海洋人工智能集聚区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封满楼

责任编辑:林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