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新兴产业聚“链”成群 青岛市崂山区创新高地正在崛起

10月22日,2024产业投融资大会暨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一城一策”路演活动在崂山区开幕。作为活动承办方之一,青岛市崂山区在活动产融创新实践案例分享环节作主题推介,全面展示了崂山区探索产融合作新模式、新路径的经验、举措。

建区30年来,崂山区着力做大做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7条标志性产业链,集聚了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包括独角兽企业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家、省级“瞪羚”企业47家、高新技术企业920家,数量均居全市前列。

产业链“链接”创新底色

2023年,崂山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25%,全市最高;外贸外资进中提质,崂山区货物进出口完成1096.9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虚拟现实产业规模达到180亿元、增长50%;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280亿元、增长40%……这一系列数字都在向人们诠释,“创新”是贯穿崂山区的基因和底色。

作为国内最早布局人工智能产业的城区之一,崂山区在加快集聚资源要素、完善产业生态的同时,还积极推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高地。

根据崂山区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崂山区将突出抓创新、强实体、促升级,聚力在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上提质争先。坚持高端引领、创新驱动、集群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持续做大做强四大主导产业和7条重点产业链,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目前,崂山区已成为山东省科技创新密度最高的区域,每万家企业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78家,拥有国家、省部级以上科研机构52家,拥有院士、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60人。2023年,崂山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6.55%,主导产业规模突破1800亿元。崂山区连续两年入选“中国工业百强区”。

产业园区放大招商引资磁吸效应

近些年,崂山区按照青岛市加快建设新兴产业专业园区的部署要求,认真落实“1个工作专班、1套园区规划、1套园区政策、1支招商团队、1组产业基金”的“5个1”工作机制,高标准规划建设了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海洋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及工业互联网四个新兴产业专业园区,跑出了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的“加速度”。

以人工智能产业园为例,崂山区瞄准建设全国一流的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依托“双算力中心、智能家电国创中心”两大核心支撑,发力“算力服务支撑供给地、软硬件融合创新策源地、产业智能化应用引领地”3大主攻方向和“信创硬件制造、复杂算法软件研发、模型训练与数据服务”3条新兴赛道,深度拓展“智慧家居、工业智能、智慧城市、智慧金融、生命健康、空天地海”6大应用场景,推动青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中心、中科曙光全球研发总部基地竣工投产,泰科达算力中心产业园项目年内主体封顶,加快“海之心”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上线运营,重点洽谈引进晶泰科技等软硬件头部企业,进一步完善崂山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努力建成全国一流的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力争2024年人工智能产业营收规模突破350亿元。

来自青岛高科园管委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园已集聚人工智能类相关企业200余家。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园区已吸引翊蓝科技、英泰斯特等23个人工智能产业链项目落地,另有41个项目在谈。

踏上崂山区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更高层次的生产资源要素在这里集聚交汇,支撑着崂山区的辐射牵引能力不断攀升。青岛都市圈协同发展越是加速,崂山区的核心区功能就越是健全;黄海之畔动能越是集聚,崂山区的发展动力就越是澎湃。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黄元晖

责任编辑  王海山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