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数”读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五周年

盛夏八月,天高海阔。浮山湾畔,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青岛。

8月27日—29日,第五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如期而至。

在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用“世界经济裹足不前”形容当前世界经济走势。今年以来,世界经济维持缓慢复苏态势,但失衡情况加剧。

在充满变数与波动的国际环境下,跨国公司尤其需要一扇“瞭望”的窗口,去观察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获取长期布局海外市场的信心,为国际合作凝聚共赢合力。

在此背景下,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以下简称:峰会)正是这样一扇窗口。连续多年聚焦跨国公司同中国合作,这场世界级大会已步入第五届。在长达五载的坚守中,它既传递着深耕中国的长期主义者普遍持有的理性声音,也展示着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的新机遇。

五年,是一个成长的节点,更是一个新的起点。步入第五届的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为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记?不妨读懂“数字”,方能计算未来。

参会全球总裁数量为历届之最,“新伙伴”占比达20%

外商投资企业税收收入比重始终保持在17%以上、贡献30%以上的中国贸易总额、2022年外商投资企业户均吸纳就业人数是全国户均的5.5倍……打开跨国公司近五年在华发展“成绩单”,可以看到,跨国公司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们拥有一般企业难以比拟的竞争优势,可推动资本、产品、人才、技术等各项资源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跨国企业影响力与日俱增的当下,走过五年的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始终围绕“跨国公司与中国”这一议题持续作答,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国际合伙人”参与其中。

经过五年培育,峰会平台效应更为显著,越来越多的企业“掌舵人”留出时间,奔赴一年一度的“青岛之约”,以了解在华投资最新趋势与发展机遇。从首届峰会涵盖的115家世界500强、284家全球行业领军企业的领导人,到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的552位跨国公司嘉宾参与第五届峰会。值得关注的是,本届参会全球总裁数量为历届之最,其中包括全球总裁级18人、副总裁级58人、中国区总裁级142人、副总裁级152人。

五年来,一批“老朋友”基于过往的参与,让接洽的“种子”一步步成长为实际的“果实”,这一溢出效应在青岛表现得尤为明显。


“好品山东·鲁贸全球”特色展区亮相会场。

多次参加峰会,阿斯利康从首届听众转变为青岛的“城市推介官”、山东市场的深入投资者。“首次是听众,第二次是投资意向,第三次我们拿到了营业执照。”正如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所言,短短五年间,阿斯利康相继在青岛等城市成立了六大区域总部,并对青岛落地的吸入气雾剂生产供应基地项目多次增资扩产。“今年,阿斯利康将再次增资青岛生产供应基地,使累计总投资额达到7.5亿美元,以打造不仅供应中国,更满足全世界发展中国家产能需求的智能绿色工厂。”

“老朋友”岁岁相聚,“新朋友”纷至沓来。在本届峰会上,首次参会的“新面孔”企业数量为99家,占总数的20%以上,这显示出峰会向外吸引力的不断提升。

服务于山东轨道交通产业,阿尔斯通中国区总裁耿明表示:“今年是我第一次参加峰会,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合作机会,特别是在绿色智能交通和可持续发展领域。”

“之前只是听到协会企业愿意增资青岛的声音,这是第一次来到峰会,我在两天时间里亲眼看到了这里的产业、自然优势。”中国美国商会主席谭森如是说道……借助峰会这扇窗口,他们期待或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多适销对路的创新产品,或让中国供应链打造为企业全球化布局的关键一环,以实际参与的热情表达了他们对投资中国的信心。

对外推介350个招商项目,11条产业链精准招商

越来越庞大的参会嘉宾阵容,不止为叙友谊,更为觅机遇。纵观过往,前四届峰会共集中签约外资项目471个,总投资569亿美元,在这些高质量招商引资和贸易合作成果背后,中国在由“世界工厂”发展“世界工厂+世界市场+世界实验室”,相应地,跨国公司投资逻辑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不仅要在“世界工厂”制造,更要深化合作层次,在研发创新、产品应用等领域实现互利共赢。

在对中国市场长达数十年的深耕中,不少跨国公司谈到,其在华业务在全球布局中的地位和能级逐渐发生变化。几十年前,他们看中中国在原材料、人工等方面的成本优势,将生产线搬到中国。如今,中国正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绿色转型等领域掀起一场浪潮,因此,跨国企业的布局方向也要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最新发布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共享“中国式现代化”新机遇》研究报告也为跨国公司提供了战略方向:“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设备、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升投资量级和能级”“积极参与中国传统产业的节能降碳改造”。

这种趋势也反映在不断迭代进化的峰会招商主线当中。在第四届峰会上,山东就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召开了四场以产业链为抓手的专题推介会。

在此基础上,第五届峰会招商引资维度再度升级。根据跨国公司需求,山东聚焦11条标志性产业链开展精准招商,共筛选了350个招商推介项目。在首次举办的跨国公司投资交流合作会,山东与跨国公司共签约121个外资项目和42个贸易项目。其中,32个外资项目来自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海洋、现代金融、医养健康等新质生产力领域。

可以看到,峰会成果所聚焦的合作领域和边界正在加速拓展。把握住长期增长的新引擎,许多跨国公司在顺势而为,开始把中国市场业务作为主轴。例如,海克斯康在青岛的本地化研发和生产业务已覆盖核心软件和硬件,实现了知识产权的本地化保护。贝卡尔特所研发的高性能锌铝钢丝在建筑减碳方面价值显著,可以减少多达60%的碳足迹,已经用于青岛地铁2号线。

拥有广泛跨国企业客户群,瑞穗金融集团与日本70%以上的上市企业保持业务往来,据其观察:“2024年,更多日资企业重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通过创新开发新的产品与技术、企业重组还有开拓新市场,从而在中国市场继续存留下去。”

除了建设生产供应基地,阿斯利康聚焦罕见病治疗所成立的青岛创新中心,则切入万亿级规模的大健康产业。以本届峰会为契机,阿斯利康更携手行业伙伴共同发起罕见病发展联盟,搭建起产、学、研集一体的罕见病诊疗创新生态圈。这种合作模式的创新,进一步推动了青岛在生物医药领域的产业升级。

在历次全球产业链重塑时,跨国公司嗅觉格外灵敏,随着他们本地化布局的变化,中国在多个行业前沿创新方面所发挥的主导作用更加显著。

青岛独特的城市风情为多位参会嘉宾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擦亮“投资青岛”品牌,数十个产业项目集中签约

办一场会、兴一座城。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的成功举办,更让城市为之受益,一扇青岛与全世界开放合作的大门就此越开越大。

作为峰会的永久举办地,五年间,青岛将峰会打造为扩大国际交流合作、集聚全球优质资源的重要载体,逐步形成了“永不落幕的峰会”效应,新的价值不断得到创造和溢出。

五年间,首先是青岛的城市国际知名度和世界影响力得到提升。山海相拥、城景共融、红瓦绿树、碧海蓝天……青岛独特的城市风情为多位参会嘉宾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青岛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多尝青岛海鲜,畅饮青岛啤酒,青岛的开放与活力最令人难忘。”

得益于峰会所搭建起的沟通交流桥梁,青岛成为诸多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新选择。据青岛市商务局统计,通过前四届峰会的举办,青岛与跨国公司累计签约了49个项目,总投资98.5亿美元,阿斯利康、海克斯康、希杰等重点项目落地运营,益海嘉里、贝卡尔特等外资企业实现了增资扩产。在28日举办的国际合伙人对话会上,青岛再度推介自身,总投资12.2亿美元的12个产业项目集中签约,瑞穗银行、京东集团分别与青岛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印证了与会嘉宾对青岛未来的期待。

在28日举办的国际合伙人对话会上,总投资12.2亿美元的12个产业项目集中签约。

今年峰会创新性地首次组织上合示范区等功能区进行主题推介,首次开展海洋领域创新人才专场推介,这将进一步提升跨国公司对青岛的关注度。作为山东对外开放的桥头堡,青岛区位优势、营商环境优势显著。

依托“海陆空铁”交通枢纽优势,近年来,青岛积极打造国际物流通道,畅通东联日韩、西接欧亚、北达蒙俄、南至东盟的国际物流网络。中欧班列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青岛作为亚太地区重要物流枢纽的地位。青岛胶东国际机场的建成投运,为青岛与全球各地的联系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通道。

这些交通和物流设施的建设,让更多跨国公司得以关注青岛、走进青岛、投资青岛,希杰集团便是其中之一。“借助山东的地理和资源优势,尤其是中欧班列提供的物流便利,我们从去年开始,将食品成功出口到蒙古、俄罗斯等周边国家,有效拓展了国际市场,这一举措显著提升了我们的业务规模和市场竞争力。”希杰集团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尹道瑄分享道。

透过数据看峰会,五年间,一批国际合伙人深度融入中国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的浪潮,一批高质量招商引资和贸易合作成果落地生根,一扇青岛乃至中国与全世界开放合作的大门就此越开越大……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高奕静

责任编辑:林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