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做好“十四五”时期工伤预防工作,从源头上预防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近日,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青岛市财政局、青岛市应急管理局、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青岛市总工会联合印发《青岛市开展工伤预防能力提升“六个一”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通过实施六方面15条具体举措,全面提升企业和职工工伤预防意识和能力,督促企业落实工伤预防主体责任,实现到2025年底,全市重点行业工伤事故发生率明显下降,尘肺病等重点职业病的发生率切实降低。
六大行动提升工伤预防质效
《方案》提出,通过实施育品牌、建体系、筑平台、聘专家、抓重点、树典型六大行动全面提升工伤预防工作质效。
一是培育一个工伤预防宣传品牌。青岛市通过系统策划与宣传,运用工伤预防IP形象“青小安”,形成特色鲜明、影响广泛、深入人心的工伤预防宣传品牌。线上宣传体现高端化、年轻化,录制广播音频,拍摄短视频;线下宣传侧重精准化、深度化,举办工伤预防知识竞赛、工伤预防主题“快闪”“三进”活动。
二是形成一套工伤预防培训体系。青岛市择优选择区市进行试点,深入工伤事故高发的企业或行业园区,进行定制化工伤预防培训;持续开展场景式安全体验培训,达到“一次体验、终身受用”的培训效果;配备工伤预防移动式专业体验设备,“走出去”解决企业无法组织外出实训的“工学矛盾”。
三是构建一个工伤数据决策平台。青岛市建立工伤预防数据化专题库,集聚工伤保险政策数据和业务数据,共享卫健、医保、医院等相关数据;构建5大版块内容的工伤预防专题库,打造集工伤保险态势全览、工伤事故风险预警、工伤政策效果评估等3个数据模型功能为一体的可视化系统,开展主动式个性化服务。
四是建立一支工伤预防专家队伍。青岛市广泛选聘各行业专家,组织专家参与工伤预防项目或方案的拟订、评估、评审、验收工作;组织专家开展工伤预防、安全生产、职业卫生实地调研检查,排查隐患、提出整改措施及实施评估验收等工作;在特殊工伤事故调查中,由专家提供专业咨询、技术支持。
五是开展一轮重点行业企业培训。青岛市对全市矿山、冶金、建材、建筑施工、交通运输、机械制造等6类行业重点企业的约600名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分管负责人、1200名专职安全、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和4200名班组长等3类高风险岗位作业人员开展工伤预防能力提升培训,逐步建立工伤预防行业培训标准。
六是选树一批工伤预防模范单位。青岛市建立工伤预防模范单位评选机制,全面调查全市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危害现状,统计行业企业工伤事故发生情况、工伤预防培训开展情况;开展工伤预防模范单位评选活动,公布工伤预防模范单位;加强工伤预防联席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定期分析安全生产、职业病防治和工伤预防形势,针对性提出工伤预防整改建议,指导企业改善劳动生产条件。
三项创新解决工伤预防难点
据了解,《方案》充分借鉴先进城市实践经验,统筹资源优势,创新培训考核,更具先进性、系统性和针对性。
《方案》充分借鉴广州、成都、长沙等先进城市实践经验,一是推行学习“市场式”,引入专业机构、行业协会开展工伤预防;二是推行学习“下放式”,试点实施了区市自主开展培训项目;三是推行学习“应急式”,强化工伤事故的通报督导。
《方案》统筹运用各方资源和优势,一是实施宣传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上多元化音视频全媒体传播,线下组织“快闪”“三进”活动;二是实施培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配备移动式体验设备,“走出去”解决企业“工学矛盾”;三是实施宣传与培训相结合,开展重点行业知识竞赛,以赛促训,并在媒体进行重点报道。
《方案》创新开展工伤预防培训考核,一是解决参训职工“不想来”问题,通过优选机构、完善课程、升级设备多方面提升培训质量;二是解决培训效果“难持续”问题,组织专家制定工伤预防行业常态化培训标准;三是解决培训考核“无绩效”问题,首次将参训企业工伤事故发生情况作为项目运行评估标准之一。
下一步,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会同工伤预防联席单位推进《方案》落实,协同提升青岛市企业和职工工伤预防意识和能力,改善职工工作场所劳动条件,多措并举压实企业工伤预防主体责任,有效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打造工伤预防工作的“青岛模式”。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封满楼
责任编辑:林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