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排期本,我有10本,里面记录的是我10年来审理过的每一起案件的庭审日期安排。”青岛即墨区人民法院田横法庭法官李宁介绍着她的排期本。每个法官都有排期本,里面记载着法官一段时间内的庭审安排、工作日程,排期的密度体现着法官的工作量,也记录着一名法官的成长。

李宁的排期本
今年是李宁进入法院工作的第15个年头,2014年被任命为助理审判员后,开始从事家事案件的审理。截至2024年6月,她共审结3547件案件,其中以离婚案件为主。她说:“不考虑离婚案件二次起诉的情况下,我大约接触了近3000个不幸的家庭。”
“幸福的家庭千篇一律,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每一起婚姻家事案件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离婚案件关系到两个人的一生,一个孩子的一生,两个家庭的走向,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法律问题,更多的是人性的挣扎和矛盾。离婚案件不只考察法官对法律的理解与适用能力、对庭审的驾驭能力、跟当事人的沟通能力,更挑战法官如何妥善化解婚姻当事人双方及两个家庭激烈矛盾及利益冲突的能力。
“一方面我要做一名威严的法官,另一方面我要做一名极具倾听能力及共情能力的沟通者、协调者,帮助身处漩涡中的当事人看清方向,从而做出选择,合理解决双方的矛盾纠纷,尽量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之上达成双方均满意的结果,最大限度地平衡、维护婚姻双方的合法权益。”李宁一边说,一边搬出厚厚一摞排期本。“这个本子,不仅仅是我的一个日程安排,更是我对自己的鞭策、鼓励,是我对我自己法官生涯的记录,也是我对自己工作的肯定和认同。当我有20本、30本的时候,回头看看,我可以具体地看到五年前、十年前的某天,我做了哪些事情,审理了哪一起案件。哪怕我年老记不清楚了,这一本小册子也会告诉我,哪一天,我帮助哪对当事人走出了人生困境。”

李宁
细细翻看这些排期本,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李宁每天的工作日程,书页之间还夹着一些当事人写给她的信件。
“我不希望妈妈离开我,离开这个家,我看过电视,很多妈妈离开了就不会回来了……他不回来不要紧,他从来是说话不算话的人,只有妈妈经常陪着我……李宁阿姨,求你不要(让)我和妈妈分开,我心里什么都明白,看到别的同学的爸爸妈妈陪着出去玩,我只有妈妈陪着我,不要告诉我妈妈(这封信),妈妈知道会伤心的……”
稚嫩的字迹,歪歪扭扭,涂涂改改,这是2016年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写给李宁的一封信。2016年的案子,这个孩子现在应该是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了,他可能已经忘记自己曾经给一位法官阿姨写过这样一封信。
“但我永远忘不了,我给他爸妈判决了离婚。”李宁坦然道。
还有一封信,是一位女士写来的,信中陈述了她从二十岁到六十岁的经历。其中不乏一些极端字眼,但在信的最后,她写道:“感谢法院,感谢法官,感谢你们为我申了冤,真心地谢谢你们。”
一个个案号,一个个已经了结的事项,记录在一本又一本的排期本中,承载了一段段过往、一个个家庭的酸甜苦辣和鸡毛蒜皮,也见证着一位年轻法官一步步走向成熟的点点滴滴,汇集成一部属于法官自己的“编年史”。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张海杰
责任编辑:林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