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目标万亿,谁为“青岛服务”挑起大梁

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正在给予城市经济更大的想象空间。

2023年,青岛全市服务业增加值9999.2亿元,距离突破万亿关口仅有一步之遥。万亿目标之下,谁为“青岛服务”挑起大梁?答案可能是生产性服务业。

《青岛市服务业发展2024年工作要点》明确:2024年,青岛将力争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400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升至64%。

今年一季度,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509.1亿元,同比增长7.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到了48.2%,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服务”,对于城市经济带动作用显现。

从少数派到新支撑

生产性服务业缘何成为服务业乃至城市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这与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有关。

一部手机的面世,生产、安装一千多个零部件仅占到附加值的45%,在这背后,设计、研发、检测等看不见摸不着的环节却占据了55%的附加值,这些价值均由生产性服务创造。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行业分类,生产性服务无处不在,仓储和邮政快递、生产性租赁、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研发设计……而这些行业大多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特别是在制造业的高端部分,例如研发、设计等环节,均属于生产性服务业的范畴。有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程度每提高1%,制造业效率即可提升39.6%。

因此,随着制造业发展模式的变革,当纯粹制造环节遭遇“天花板”,而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有望成为引领制造业走向价值链上游的另一条路径。

此前,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在公开演讲中表示:“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问题仍然突出,缘于制造业背后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到位,全要素生产率的比重不高。”

在他看来,生产性服务业仍有进一步扩张空间。一组数据值得关注,生产性服务业占据了美国GDP总量的50%、欧盟GDP总量的40%。对比之下,以2022年为例,服务业增加值占我国GDP总量的52.8%,这52.8%中,有接近2/3是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不到1/3。

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高附加值迈进的当下,生产性服务业不应是服务业的“少数派”,而该成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极。

制造强市如何打好这张牌?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越来越多的城市展现出了满满的紧迫感。

在先进制造业百强市评价体系中,赛迪顾问将生产性服务业占比视为一项关键指标,对于那些以制造业见长的城市而言,这无疑释放了一个信号:传统制造业比拼规模的时代已经过去,生产性服务业将成为它们的必争之地。

记者注意到,针对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所占比重等数据,多个城市,尤其是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强市均提出具体要求,并将打造“生产性服务业标杆城市”作为发展目标。

作为“最强地级市”,苏州在2020年提出了打造生产性服务业标杆城市,重点扶持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知识产权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领域的服务业企业。彼时,其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与其他入围先进制造业十强城市相比,如深圳、广州、杭州,仍存在不小差距。而经过三年的布局,在自身基数较大的情况下,2023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从54.3%提升至58%,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服务供给日益充足。

同样在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布局的还有素以“工业立市”的宁波。在其2022年底发布的《新阶段宁波发展模式与重点建设路径思考》提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制造业多数仍处于赚‘辛苦钱’阶段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反映在数据上,2023年宁波服务业增加值仅增长5.3%,低于GDP增速0.2个百分点,比全国、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低了0.5个、1.4个百分点。

对标全国制造强市,青岛是唯一一个入选2023年先进制造业十强城市的北方城市。在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城市之间竞争要素的时期,青岛早已意识到机遇所在。作为国家首批“两业”融合试点城市,青岛市大力发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提供支持的新型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逐渐形成了新服务赋能新制造的“两业”融合模式。

从2021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仅为4826.7亿元,提升至2023年的5996.1亿元,占比将近六成,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城市制造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充分显现。在2023年底出台的《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十百千”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5年)》中,青岛生产性服务业路线图日渐清晰:到2025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 6800 亿元,年均增速超过7%,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2%左右。

服务业“领军者”大有可为

可以看到,在生产性服务业这个新赛点上,各地已开始进行探索。因地制宜来看,青岛生产性服务竞争力体现在何处?

当下的青岛,或许可以从“领军者们”中获得答案。偌大的智能仓内,只有机器运转的声音,堆垛机、输送机、升降式货叉、AGV等数字化设备代替人工进行作业;20米长的油气管道,以往只能局部检测或者抽检,如今却能在水下实验室实现全尺寸检测……在生产性服务的赋能下,青岛制造正加速提质增效。而在这些新场景背后,则是青岛服务的生力军在发挥作用,让“制造+服务”的融合趋向愈发突出。

在这些新场景背后,则是青岛服务的生力军在发挥作用,让“制造+服务”的融合趋向愈发突出。

近年来,青岛开始评选市级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分别在2022年认定20家、2023年认定30家领军企业,鼓励这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力争在产业前沿技术、先进模式和新兴业态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根据《青岛市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十百千”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5 年)》,未来,青岛每年将培育20家以上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

日日顺供应链携手三柏硕落地引领行业的新一代智能仓

一方面是政策的发力,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行业“首创”“领先”来自领军者们:2023年,日日顺供应链为特锐德定制了国内新能源电力行业首个智能立体仓,携手三柏硕落地引领行业的新一代智能仓,积累二十余年的家电供应链管理经验实现了跨行业复制;作为山东省外贸龙头企业,新华锦经营国际贸易几十年,基于此,企业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全流程的一站式国际贸易服务……

这些企业,多为所在产业生态的链主企业、头部企业,对于制造业有着独到的理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们不应只限于自身所在的行业,而应将长期积累下的运营经验、企业口碑输出至各个领域,向外延伸,让更多“青岛制造”由此受益。

从城市制造基因而来

诞生于制造业,服务于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纵观任何一座城市的布局,其生产性服务业皆根植于本地制造业需求。

以苏州为例,长期以来,生物医药都是苏州的“一号”产业,但与之匹配的检验检测能力仍待提升,特别是随着2019年国家生物技术药物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在南京获批筹建,苏州只能望“宁”兴叹。面对生物医药制品需异地检测的难题,苏州在2021年落地了苏州市药品检验检测研究中心生物制品检测基地,服务于生物医药的检验检测行业快速发展。

基于自身禀赋,青岛生产性服务业有何发力点?因地制宜来看,城市优势产业便是底气所在。《青岛市加快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到,以产业优势为出发点,围绕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优势产业链,使服务业发展在优势赛道跑出加速度。

一方面,随着青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多个产业正在经历从“一个产业”到“一个集群”的跨越,它们对于研发设计、创业孵化、试验检测等专业化服务需求也在逐步攀升,这无疑是行业的机遇。截至目前,仅在检验检测一条赛道,青岛市通过资质认证的检验检测机构有接近500家,其中不乏为新制造提供服务的高端检验检测平台。

制造业对于研发设计、创业孵化、试验检测等专业化服务需求也在逐步攀升

经过多年发展,这些平台和青岛制造越来越紧密相连,青岛海检集团便是其中之一。为山东港口集团下属青岛港、烟台港、日照港等提供港机及电气设备在线智能监测服务,面向海洋设备提供标准化、工程化研发服务,进一步助力高端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当海洋装备制造向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趋势发展,青岛海检集团也在不断匹配制造业需求,其检验检测服务从最初的实验室检测,现在已拓展到现场检测、在线监测、技术咨询等相关领域。

青岛海检集团提供的检验检测服务从最初的实验室检测,现在已拓展到现场检测、在线监测、技术咨询等相关领域。

城市重点产业集群,为各类服务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创新应用场景,反过来,随着自身服务能力的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将更加凸显,这便是一种“两业”融合的概念。正如,海检集团从原先仅解决市场准入问题的检验检测,到现在面向高端装备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行维护、延寿退出等全生命周期搭建起“一站式”质量技术服务平台,且集团所提供的生产性服务已延伸至海洋地质勘察测绘、海洋工程全过程咨询、科技金融、产业孵化等方面。

从城市产业基因中汲取营养,这便是青岛生产性服务业因地制宜所在,如今,随着一批企业崭露头角,整个青岛服务正向着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竞逐生产性服务业,不同城市有着各自的资源、路径,这将又是一场全行业的变革。打造服务之城,青岛已准备好了。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高奕静

责任编辑:李赛男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