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探索助农新模式 青岛“卖菜公交”开通近十年为“扁担客”增收

天还蒙蒙亮,青岛西海岸新区滨海学院车站就有一群身影焦急的人在等待隧道1路公交车。他们随身背着的扁担和菜筐里,盛着凌晨从地里摘的新鲜蔬菜。5时50分,一辆特别的公交从这里发车,车上的乘客全是菜农。

菜农乘坐“卖菜公交”

为方便西海岸新区多个乡镇的人到市区卖菜,2014年10月,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隧道巴士公司正式开通“卖菜公交”,每天早上定时发车,中间不停靠,点对点直接将菜农送到团岛市场。开通近十年,“卖菜公交”不断优化和完善服务,主动走进乡村探讨助农新模式,实实在在地为菜农带来更多福祉。

“扁担客”坐上公交跨越海底隧道去卖菜

高香爱今年56岁,家住王台镇天妃庙村,虽然在众多“扁担客”里算是较为年轻的一位,但也是“卖菜公交”9年的老乘客了。

凌晨3点左右,高香爱就起床下地,摘完菜后简单吃了点饭,坐公交车到滨海学院车站,换乘隧道1路去团岛市场。“俺东西不多,就20来公斤,主要是面条菜、芽葱还有小菠菜。”高香爱说,每天卖这些菜收入最多100元,一般中午前卖完菜,她再从团岛坐隧道1路回家吃饭。“俺家里种了好几亩地的菜,反正自己也吃不了,能赚一分是一分,回家还能买点油盐啥的呢。”除了市区人多、好卖菜以外,绝大部分菜农年纪已经超过60岁,符合青岛公共交通60岁以上实施免票的政策,也能给菜农省下车费。

菜农乘坐“卖菜公交”

近十年来,从西海岸坐公交车穿过海底隧道到青岛市区卖菜,为菜农们打开了增收新渠道,这才出现了每天清晨,十几位老人挑着扁担等公交的一幕。

每天清晨准时开出,菜农、上班族错峰出行

以前,在公交车上,挑着扁担的菜农们和上班族挤到一起,无疑会产生许多矛盾。清晨开出的“卖菜公交”,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原先,到市里卖菜,路程远,还要转3趟车。菜也不敢带太多,怕占着过道,蹭到其他乘客。在‘卖菜公交上’,我们不仅自己有位置坐,菜筐也可以集中摆放,这下能够装更多的菜,真的是太感谢公交集团了。”高香爱说道,“在家周边卖菜,价钱上不去,拉到市区去能多卖点钱。但是去市区早市卖菜需要早早起来赶路,遇上雨雪天,再加上转车,路程就更困难了……得亏了这‘专车’,现在直达团岛早市,不仅省去了等车、停站的时间,还不用转车,这可是真是太方便了。”60岁的张启胜满意地说。

“卖菜公交”不仅体现了青岛这座城市的人情味,也彰显着一种解决民生难题的智慧。

他开这趟车,风雨无阻,菜农联名写信表扬

在这辆承载人间烟火气的“卖菜公交”背后,有一个默默付出的人——驾驶员钟以雷。

“卖菜公交”驾驶员钟以雷

算起来,钟以雷在这辆特殊的公交上已经九个年头了。不论严寒酷暑,他都会准时将菜农乘客接送至目的地,从未误点,令菜农乘客深受感动。为了开好这趟车,钟以雷的生活很规律,凌晨床,提前做好各种发车准备,清晨准时接上菜农,路上为大家服好务。

2022年6月,钟以雷将菜农安全送至西康支路后,一位常坐车的菜农将一封包裹严实的信投入了投币箱中,工作人员回去打开票胆发现,这是一封联名表扬信。“我们是一群普通的农民,司机钟师傅每天为我们奉上真情服务,一年四季风雨无阻,从未改变……”信中赞扬了钟以雷在运行中对乘客的帮助和无私奉献,还有近十名菜农乘客的亲笔签名。

车厢之外,他们到田间地头帮着菜农寻找销路

农产品一头连着生计,一头连着民生。在很多市郊的菜农中,多数是散户、老人,还存在卖菜难的问题。

公交工作人员走到田间地头助农

卖菜难主要是销售渠道打不通,今年,为了能方便周边乡村更多的菜农进城卖菜,公交隧道巴士第二分公司来到了王台镇天妃庙村,将“卖菜公交”这一项目介绍给村里,与村书记张合义合作探讨助农新模式。

分公司党支部副书记朱蓬与村书记张合义建立了“天妃庙村蔬菜团购”微信群,把村辖区内的菜农、岛城的爱心企业、网络达人、普通网友等一起拉进微信群,以对接产销渠道、宣传扩散农产品信息等形式助力菜农销售农产品,打通销售与消费的壁垒,破解农户销售难、群众购买难的供需不平衡难题。双方还围绕一系列合作签订了党建共建协议,希望能够帮助村周边更多的菜农将菜卖个好价钱。

对于菜农们来说,尽管“卖菜公交”只有一辆,但却给他们“跨海卖菜”的路途带来许多方便,也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对农民、农业的重视和支持。“卖菜公交”连着菜农心头,工作人员直达田间地头,让公交服务更加贴近民生。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宋大伟  通讯员  张弛

责任编辑:李赛男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