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是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打通区域连接、提升城市能级、促进融合发展的城市“主动脉”和活力“生长轴”。
4月26日,青岛地铁6号线一期开通,青岛地铁线网换乘站增加至16座,运营车站增加至169座,运营线路增加至8条,运营里程增加至348公里。6号线一期从开工到开通仅用了4年4个月时间,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地铁建设者的默默奉献。他们扎根在西海岸地下深处,用精益求精的职业操守和如琢如磨的工匠精神,诠释着青岛人的责任与担当,黄成就是建设者中的一员。
目标导向,高效推进工程建设进程
作为青岛地铁集团西海岸建设分公司副总经理,黄成分管青岛地铁6号线土建、机电、装修、轨道、地面建筑、绿化等专业工程建设以及公司招标、投资、计划等方面工作。
协调解决工程堵点问题
黄成在工程建设管理中始终坚持以创新和新质生产力推动国家示范工程建设,以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解决现场难题,成功推动6号线一期于2023年3月3日高质量洞通、5月22日轨通,仅历时不到四年启动空载试运行,实现“零房损”“零重大信访”“零坍塌”目标,2024年4月高质量通过初期运营前安全评估。
迎难而上,敢于攻关急难险重任务
在工作中,黄成坚持党建统领,针对工程建设急难险重问题,先后成立9支攻坚先锋队,集中攻坚克难,顺利完成装配式车站、洞通、轨通、线路开通等重大节点攻坚任务。他组织装配式车站驻厂攻坚,夜以继日往返公司和莱西预制厂,历时10个月克服构件生产、翻转、运输难题。
装配式车站驻厂攻坚
黄成坚持群众路线,围绕部室建设和班组建设,组织一线谈心谈话9场,解决一线诉求45件。带头发扬“老黄牛”“四千”精神,将现场调研、包保跟岗作为常态化工作,一线调研40余次,干部跟岗32次。面对集团设备管理模式变革,主动挑起轨道、机电工程管理重任,在轨通攻坚行动中,夙兴夜寐,创下单月铺轨25公里的青岛地铁最快纪录,较原计划提前18天实现轨通。
高点站位,创新与班组建设并重
黄成坚持创新驱动,推动国内地铁首次大规模主动支护技术运用落地,沉降变形量减少约50%,节省钢材56%,节约工期3-5个月,达国际领先水平,荣获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推动研发不锈钢槽道、支吊架系列产品,提高使用寿命量级,减少后期运营维护成本;在横云山路站和抓马山车辆基地设置两处光伏发电设备,装机容量0.9兆瓦,每年可节电85万度。优化6号线一期大电引入方案,全面梳理既有管廊、排管及各变电站预留“间隔”情况,无偿利用原有隧道、排管长度约16千米,节约投资约1.36亿元。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证书
鼓励“五小”创新,激发班组活力,累计形成“五小”创新140余项。推广应用电动叉车、新能源轨道车等绿色设备;广泛采用充电式手持电动工具,降低配电箱用量25%;机电砌筑一道圈梁以上小砖改大砖,提升效率1.5倍,节约工期一个月;全线所有消防泵房采用模块化安装,效率提升40%;优化挡鼠板为铝板材质,同规格重量减少80%。
开展一线班组座谈交流
6号线一期工程先后7次迎接省部级领导和主管部门现场调研,3次承办国内行业级大型活动,9座城市地铁公司到访观摩交流,得到了各级领导和业内同行的高度评价。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李雯
责任编辑:李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