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共同富裕背景下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产业对策初探

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产业具备“经济、文化、生态”三重价值,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传承传统民族基因的重要手段、实践“两山”理念的重要途径。青岛地区各乡村在经济基础、传统文化以及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地缘性和优越性,发展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其独特价值。然而,实践中仍然存在制约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诸多因素。具体而言:一是缺少硬件支撑,配套设施落后。部分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水平较低,信息化水平偏弱,餐饮、厕所等方面的卫生问题突出。二是缺少资源整合,难以形成合力。大部分乡村旅游项目属于分散经营模式,同质化竞争问题严重,资源深度挖掘和整合程度不高,难以形成品牌效应。三是缺少精准定位,渐失乡土特色。部分乡村旅游项目效仿网红景点,追求现代化、城镇化、商业化,存在“去农村化”倾向,以“生态、绿色”为核心的乡村特色不足,吸引力逐渐弱化。

共同富裕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可以概括为以“旅游+”为手段,积极拓宽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延伸相关产业链条、加快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一是“旅游+农业”深化农旅融合。增加农业和旅游业在广度和深度方面的关联,助推农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联动发展。二是“旅游+工业”促进产业升级。将产业链向第二产业延伸拓展。促进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将传统手工业融入乡村旅游产业,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加大乡村建筑业支持力度,提升民宿硬件设施,满足旅客更高层次的旅居需求。三是“旅游+文化”传承内涵底蕴。传承红色文化,打造“红色+生态”乡村特色旅游新格局。重视和支持研学旅行,打造吸引城市居民的家庭亲子旅游项目。依托渔村、村寨、历史文化名镇,开展农村文化、民风民俗、乡土建筑、民族风情等旅游项目。四是“旅游+体育”整合特色资源。将体育产业引入乡村旅游产业。利用特色资源,开展康体养生型乡村旅游项目。利用山区、沿海地形,开展体育观赏型、探险刺激型乡村旅游项目。五是“旅游+营销”形成品牌效应。建立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提高乡村旅游的竞争力。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原则,培育乡村特色旅游品牌。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品牌策划、包装推介、政策扶持、指导监管等工作。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乡村旅游优秀品牌的知名度、附加值和竞争力。六是“旅游+电商”拓宽产业链条。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拓宽产业链条。注重形象设计,突出抓好乡村旅游的包装设计和网络宣传。加强网络互动,拓宽市场销售渠道。整合网络资源,实现乡村旅游产品精准投递、农户成本精确计算、旅游资源精细保障。

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结合青岛市实际,提出加快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具体而言:一是建立旅游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完善的乡村旅游等级划分和星级标准规范体系,全面落实市政府下达的厨房卫生和食品卫生安全标准。二是建设旅游营销平台。依托青岛旅游网,建立乡村旅游网络营销平台。筛选形象鲜明、特色突出的乡村旅游品牌,纳入全市旅游营销体系。三是健全旅游咨询体系。依托公共交通系统,逐步完善乡村旅游集散和咨询服务体系。在高速公路、城市出入口、乡村旅游干道等区域设置工作站或交通引导标识,对符合标准的乡村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给予补贴扶持。四是壮大旅游产业主体。突出农民作为参与主体与受益主体的地位,支持农民联户经营和公司化运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五是加强旅游行业培训。完善乡村旅游服务资格认证制度,建立常态化、规范化的乡村旅游培训机制,将乡村旅游纳入 全市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范围并予以重点支持。

作者:中共城阳区委党校 孙新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